罗某等三人究竟是否撒谎了?

​​昆明女大学生李心草溺亡案 , 事发过后一个多月未获官方结论 , 接警的公安机关显然是采信了事发当时李心草同伴任某罗某等三人的陈述:李心草醉酒跳江自杀 。 近日 , 李心草母亲的公开控诉 , 引起社会公众的普遍关注 。 昨天上午 , 新京报、澎湃新闻等多家媒体密集发布一则包含错别字相同填空题相同的消息 , 声称昆明警方发布了女大学生酒后溺亡事件初步调查结果 。

罗某等三人究竟是否撒谎了?

数小时后 , 上述媒体先后删除文章 , 昆明警方在接受个别媒体的采访时 , 对此“最新调查结果”予以了否认 。 很显然 , 上述媒体摆了一道乌龙 。 令人感到不解的是 , 这些媒体在删除了乌龙消息后 , 既没有道歉 , 也没有澄清 , 转身佯装不知 , 继续岁月静好…… 昨晚21:52 , 昆明市公安局发布官方通报:

罗某等三人究竟是否撒谎了?

值得注意的是二个重点: 1、该案的案由 , 改称为“李某草死亡事件”; 2、对盘龙分局前期工作开展倒查; 至此 , 昆明警方的最新通报 , 推翻了媒体在之前报道时称呼的“相约跳江”“醉酒自杀”说法 。 该案的性质 , 又回到了案发当初的原点:李心草的坠江行为 , 究竟是出于其个人的主观意愿 , 还是受到外来威胁或者胁迫? 换言之 , 李心草究竟是主动跳江 , 还是被动跳江? 如果是前者 , 李心草的死亡 , 属于自杀; 如果是后者 , 毫无疑问 , 同伴三人 , 尤其是监控视频中对李心草做出疑似猥亵殴打动作的罗某 , 就必须承担刑事责任(具体法律条款 , 可以查阅强制猥亵罪以及故意伤害罪) 。 涉案的任某等三人 , 由于和该案具有直接的利害关系 , 其口供或者陈述 , 显然可信度存疑 。 但是 , 如果我们完全根据监控视频的纪录 , 结合罗某等三人的陈述 , 做一些比对 , 就足以判断出 , 涉事的任某罗某等人 , 在几乎所有的陈述和细节上 , 都编造了谎言: 一、关于醉酒: 事发后 , 罗某等三人对警方以及李心草母亲的表述是 , 李心草严重醉酒“感觉李心草出现了幻觉” 。 罗某等三人的这个说法 , 显然起到了证明李心草在二个多小时后的跳江属于自杀的作用 。 问题在于:1、李心草真的醉酒了吗?2、李心草从什么时候开始表现出酒醉的状态的? 首先 , 我们有必要讨论一下醉酒的常识: 酒精中毒俗称醉酒 , 是指人体在酒精(乙醇)作用下发生的机体机能异常状态 。 醉酒的临床表现 , 主要分为二种: 1、单纯性醉酒;又称为普通醉酒 , 是指一次大量饮酒引起的急性中毒 。 临床通常分为兴奋期、共济失调期及昏睡期 。 轻症患者饮酒后发生精神异常状态 , 如话多、易怒 , 面色潮红或苍白、眼部充血、心率加快、头昏、头痛等 。 随着病情进展 , 患者出现步态不稳、动作笨拙、言语含糊、语无伦次、视物模糊及重影 , 并可有恶心、呕吐等 。 2、复杂性醉酒;指大量饮酒过程中或饮酒后 , 患者突然出现的强烈的精神运动性兴奋和严重的意识混乱状态 。 此时患者意识障碍更重 , 精神运动性兴奋更为强烈 , 持续时间更长 。 因此容易出现暴力行为如报复性伤害、杀人毁物及性犯罪等 。 每个人都有对于醉酒的认知常识:醉酒者反应迟钝、交流障碍、行动能力低下 , 表情呆滞、异常兴奋或者异常沮丧、嗜睡等等 。 酒醉并不能单纯用血液酒精的含量来衡量 , 由于存在个体的耐受性差别 , 也就是我们俗称的酒量有大小 , 但是醉酒后的表现 , 几乎大同小异 。 现在 , 让我们回到李心草酒精是否醉酒的问题上 。 这是李心草等四人当天的活动轨迹示意图:

罗某等三人究竟是否撒谎了?

活动范围并不大 , 就在方圆不超过一公里范围内 , 当晚21:23 , 李心草在前二家酒吧喝了六瓶啤酒之后 , 四个人离开江滨西路魔幻季节酒吧 , 赶往380米外的地铁2号线文三桥站 , 意外的是 , 末班地铁已经开走 。 然后 , 李心草四人回到盘龙江西侧的热度酒吧 , 此时是23:03 。 问题开始出现了:李心草在没有赶上末班地铁后 , 还给学校的室友打电话 , 清楚的告知同学第二天带上上课需要的学习资料 。 李心草四人在进入热度酒吧的时候 , 酒吧服务员回忆:“他们四个人进来时 , 很清醒 。 ”

罗某等三人究竟是否撒谎了?

根据罗某的陈述:李心草在进入热度酒吧没多久 , 就出现严重醉酒的状态“出现幻觉” 。 问题在于 , 李心草在十一点钟之前的二个多小时内 , 喝了六瓶啤酒都完全没有表现出醉酒的迹象 , 23:03进入热度酒吧的短短半个小时 , 就醉酒“出现幻觉”了? 罗某的这个陈述 , 显然有虚构的可能 。 一个多小时后的1:45左右 , 罗某低身“安抚”躺在长椅上的李心草时 , 李心草抬起左手连续拍打罗某的背部 , 同时僵直的抬起了左腿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