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县城]城市与社会︱有钱的二代农民工买房仍难:从一个案例( 三 )

笔者妹妹原先在家里的县城医院上班 , 每个月的基本工资接近四千元 , 这个工资足够她生活 , 而且还能有一些积蓄 , 但是当她结婚之后 , 她考虑的就不再是个人的生存和消费了 , 而是一个小家庭的发展 。 对于一个小家庭来说 , 没有财产积累就不可能有家庭生活质量的改善和发展目标 , 比如小孩教育上的目标实现 。

为了应对这样一种转型 , 在生活方式和就业上面都要有所调整 。 首先 , 在生活方式上 , 需要开源节流 。 但问题是 , 许多二代农民工的生活方式已经城市化了 , 吃喝娱乐都需要花钱 , 短期内要转变很困难 , 就意味着“节流”是不可能了 , 只能从增加积蓄上入手 。

妹妹与丈夫离家去广州上班后 , 一人平均下来每月有7000-8000元的收入 , 可以有一点积蓄 。 但即使在务工市场上做出改变 , 按照妹妹的话来说 , 他们带着小孩 , 一年下来也存不了多少钱 。

这就导致了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当下的二代农民工进城买房的钱基本上是凑起来的 , 而不是自己攒起来的 。 凑的钱也是东借西借 , 妹妹买房的25万首付当中 , 她公公出了10万 , 剩余的钱 , 自己拿出一部分 , 亲戚那再借一部分 , 这算是把买房首付给凑齐 。 妹妹单位的一个同事在老家买房 , 首付30万全部由父母出资 。 妹妹说 , “我们借钱买一套房子边还贷边挣钱 , 几年后手上还能有一套房子 , 不然一点钱都存不到 。 ”

结语

由此看来 , 买房不是你能买 , 想买就能买 。 年轻人自己的小家庭基本上没有能力买得起房 , 一个二代农民工小家庭的城镇化买房往往是凝结了两代人和一个亲缘社会网络的支持才成功的 , 包括买房前后的一些跑腿的活 , 大部分需要委托给家人或者家里的朋友 。

分析看来 , 二代农民工进城买房的城市化路径是家乡附近县域范围内的城镇化选择 , 这一选择的背后是基于多方面因素考虑的 , 二代农民工家庭积蓄能力有限 , 而且其本身又有城镇化需求以及很关注后代教育的问题 。

在这一城镇化路径中 , 县城买房的行为是与二代农民工的积蓄能力相挂钩的 。 东部沿海发达城市地带就业带来了工资收入的提高 , 却也增加了消费项目和消费支出 , 这使得二代农民工原本相对于就近务工市场提高的工资收入水平式微 , 其本身开源节流是一方面 , 但是城市化的生活方式带来必然的消费支出增加又是另一方面 。

小编了解到于是 , 二代农民工发达地区异地务工但在县域范围内买房来进入城镇生活就成了一个中间平衡性的选择 。 他们父母的帮持在其中起了很大作用 , 这是以代际合力支撑起的二代农民工的县域城镇化 。 而二代农民工他们对于城镇化生活的期待以及在子女教育上面的考虑又使得买房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 买房需要合人意 , 即使二代农民工有钱有能力也难买上房子 。

(作者朱云系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博士生 。 )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 , 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