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社评:大多数城市不应再继续“静止”下去了

社评:大多数城市不应再继续“静止”下去了 湖北省以外的全国其他地区实现连续12天的新增病例下降 , 星期天公布的前一天新增病例数降到166例 , 大部分省市自治区都降到了个位数 , 5个省区实现零增长 。 湖北省病例增长的最高峰似乎也过去了 , 15日的新增确诊病例降到了2000以下 。 然而在疫情呈现出拐点 , 湖北以外的疫情尤其得到控制的情况下 , 我们看到全国很多地方的防控措施仍在加码 。 大城市居民小区的封闭管理已经“标准化”了 , 不许非生活类公共场所开业也在大多数城市继续推行 。 这种高度强化的防控机制一旦花力气在各个层面建立了起来 , 就会形成很大的惯性 。 鼓励复工也作为口号喊了起来 , 但是复工的很多现实条件仍然残缺不全 , 甚至缺少推动它们快速形成的实际动力 。 比如很多地方不鼓励在外地的工作者迅速返回 , 一些单位不敢让员工大规模上班 , 担心万一出一个病例整个单位都面临不可承受的压力 。 另外各地政府轻易不敢鼓励人们在加强自我防护的基础上外出消费 , 各个城市仍然在默默地比谁的防控更强 , 没有哪个城市敢在恢复社会正常状态方面冒头 。 很多专家学者也都在警告春运回程给防控带来的潜在风险 , 不太敢宣传各地防控措施的加强实际上对这种风险形成了很大制约 , 也不太愿意在这个时候探讨应对低感染率风险与保持相对正常的社会运转应是什么样的关系 。 对专家来说 , 多强调风险显然更受舆论欢迎 , 也更保险些 。 我们想在此提醒大家 , 公共卫生防疫不是社会静止状态下的事情 , 它就是在经济社会活动不间断进行的复杂情况下的一项事业 。 事实上 , 我们的城市每“静止”一天 , 其损失是相当惊人的 , 很多企业、特别是服务业面临着延长一天的艰苦挣扎 。 按照公共卫生防疫的正常原则 , 当全国疫情得到总体控制的情况下 , 各地就应在决不放松防疫这根弦的基础上 , 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真正行动起来 , 推动经济活动的全面恢复 。 前一段时间民众受到了疫情的惊吓 , 恐慌在人群中迅速传播 。 而现在到了认真消除这种恐慌 , 帮助大家正确认识防控疫情风险和恢复正常生活之间关系的时候了 。 建立公众的信心是各地城市朝着恢复正常运转迈进必不可少的社会心理基础 。 说实话讲真话有时不是件很容易的事 , 在疫情初期大声疾呼风险不容易 , 今天呼吁人们走出恐慌建立正常生活的信心大概同样不容易 。 因为这都面临着推动社会从一种状态转向另一种状态 , 而对多数人来说 , 保持一个业已形成的状态风险是最小的 , 社会打破一个状态永远都需要有人站出来推动 。 我们的社会需要在防疫和经济运转之间保持平衡 , 这种平衡就是两手都要硬 , 争取对绝大多数人的最佳效应 , 这是公共卫生的真正公式 。 当疫情汹涌扑上来的时候 , 我们应当敢于牺牲一切来捍卫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 当那种风险抑制住的时候 , 我们就要一方面在深山里剿匪在城市里肃清破坏者 , 一方面把我们的生活重新建立起来 。 如今各个城市都建立起了相当有效的防控网络 , 请保持住这个网络对新感染者和其密切接触圈的强大追踪能力 。 防控决不能放松 , 尤其要加强科学追踪感染者的能力 , 出一个新病例就打一场精准的阻击战 。 同时要坚决推动城市内部和城市之间朝着正常状态迈进 。 这恐怕是很多省市新增病例已经连续多日降到个位数之后应当立即着手去做的事情 。 不要再等另一个14天 , 一切都更保险了之后再去做 。 我们要坚决防止万一 , 但不能被与那个“万一”相联系的所谓承受不起的责任所吓倒 。 各地官员们要敢于实事求是 , 敢于担当 , 这种担当包括不能“随大流” , 轻易放弃最近的这个14天 。 专家学者们也应当勇于向公众讲述实情 , 而不必考虑公众更想听到什么 。 一个上千万人口的大城市因为每天很个别受到追踪的病例而让街道空荡荡的 , 对这种情况我们应当自嘲 , 并且打破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