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医”概念的思考

“名教”是我们社会比较悠久的现象 , 它阻碍着我们对科学方法的认知 。 教育上我们对“语文”的重视 , 生活中对“中医”的偏好 , 都是“莫名其妙” , 其本质是“名教”现象 。 “概念” , 也就是任何“词”的意义是为了“区别” , 人们通过“区别”来知道你的话语意义 , 达到传递信息的目的 。 反过来 , 这个“概念”谈不上是区别什么 , 则这个概念传递的信息也是不清楚的 。 这里我们对“中医”这个概念进行剖析 , 来看看这个问题 。 “中医”是由“中”和“医”两个概念组成 。 “医”在通常人们使用中是为了区别“行业” , 把从事这个行业的人叫“医生” , 也有叫“大夫”的 , 从事这个行业的地方叫“医院” , 这是很容易理解也是普遍使用的 。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清末民初 , 国外大量新鲜事物涌入到中国社会 , 人们为了区别是“输入”来的还是原有的 , 常常加个“洋”字来区别 , 一时加有“洋”字的概念极多 , 但随着发展 , 有些东西虽然带有“洋”字 , 但制造又是在国内 , 有些国内制造的还更好 , 等等 。 这时“洋”这个概念就没有“区别”的意义 , 使用范围极大缩小 , 以至废弃 。 当然传入的也有“医” , 当时传入的“医”无论从对疾病的理论 , 施治手段 , 治疗环境上都和传统的“医”有很大区别 , 一时在社会上两种“医”并存 , 需要区别 , “中医”、“西医”概念自然也就出现了 。 随着时间推移 , 人们越来越多去找“西医”看病 , “中医”越来越萎缩 。 尤其在上世纪五十年代 , 各行各业都在向苏联学习 , 同时医疗成了国家的事业 , 个体的中医诊疗所统统并入大医院 , 只是大医院的一个“科室” 。 如果让事物自然去发展 , “中医”这个词 , 和“洋火”、“洋油”、“洋车”等等概念一样会消失的 , 也如同今天我们很少听到“西医”这个词一样 。 从逻辑上讲 , “医”是很确定的事物 , 和“国别”、“民族”没有关系 , 没有“美医”、“日医”、“俄医”…… , 单有“中医”这个概念 , 不觉得感到可笑吗? 概念具有“区别”作用 , 是因为一个概念所对应的“事物”都有共同的特征 , 对这些“特征”的语言描述就是所谓概念的“内涵” , 而概念具体对应的“实在”被称谓“外延” , 也就是在极其众多的事物中划出属于这个“概念”所对应的部分 。 既然被称作“中医” , 就应该和其他的“医”有明显区别 , 这在“中医”这个概念产生初期是很明显的 , 和“西医”的医疗理论和手段都明显不同 。 上世纪五十年代但凡是挂有“中医”的地方都有一个小“枕头” , 用来号脉 , 当时的中药铺最典型是一个个药抽屉 , 店内充满浓烈“中药”的味道 。 随着时代发展 , “中医”这些特征(“外延”)几乎完全消失 , “中医”也在接受“西医”的病理和治疗手段 , 就是依然存在的 , 强调是“中医”也不合适了 , 最明显是采用“天然动植物(包括矿物)”做药物 , 这在世界各民族都有 , 甚至动物都有这种现象 , 冠名“中药” , 认为是“中医”区别“西医”的地方 , 这显然是不合适的 。 作为“概念”必须有区别的作用 , 也就是“中医”当初是为了区别“西医” , 今天都混同是“医”了 , “中医”、“西医”都是历史名词 , 在现实中没有“中医” , 也没“西医” , 只有“医” 。 人们说话是为了传递清晰的信息 , 要达到这个目的 , 必须注意“概念”使用的规范性 , 也就是“概念”必须要有自己清晰的“外延” , 不能把不同的事物混同于一个“概念” , 或是把同样的事物分成两个“概念” , 否则达不到说话的目的 。 如果我们的话语是闲聊 , 有口无心 , 是为了修辞 , 为了文学目的 , 无意中犯了这个错误 , 或是认为事情无关紧要 , 甚至可能大而化之更重要 , 这问题不大 。 但如果是在日常话语中的“祈使句”使用不规则概念 , 则是达不到说话的目的 , 甚至是吵架的源头;如果是在表示“情感”的话语中使用不规范概念 , 则让人感到莫名其妙;如果是对立双方 , 不规范重要“概念”的界限是解决不了问题 , 而加深矛盾冲突 。 如果是在探求知识上 , 谈论学术上不注意使用清晰概念 , 则是得不到科学认识问题的方法 。 在“政治”、“法”、“行政”等较严肃的话语中不注意概念的规范使用 , 常是为了达到其他目的而为 , 甚至可能是为了“愚民” 。 “中医”这个本应该和“西医”、“洋火”、“洋车”、“洋油”一样 , 只是社会发展中语言运用上的“过客” , 应该废弃或是大大减少使用 , 而实际并非如此 , 这是最值得思考的问题 。 举一个最常见例子:“用中医治疗糖尿病” , “糖尿病”这个概念是典型现代医学上的 , 中国传统医学是没有这个概念 , 这句话传递了什么信息呢? “中医”这个概念盛行和宣传民族主义 , 宣传“国粹”是分不开的 。 由于“中医”这个概念没有确定的实质内容 , 是个“虚无”的概念 , 由此鼓动起来的民族情绪是混乱的 , 是难以驾驭的 , 这在历史上有极其沉痛的教训 , 这就是“义和团”运动带来的社会严重骚乱 , 今天类似当年义和团观点并不少见 。 用“中医”来宣扬国粹 , 弘扬民族文化 , 结果常常适得其反 , 为中国传统文化缺少科学思想提供了例证 。 现在很多地方 , 甚至高等学府 , 都有李时珍的塑像 , 李的著作《本草纲目》远没有什么科学意识 , 反而有不少荒诞无稽的内容 , 立这些塑像的决策者肯定也是没有读过这本书的人 , 如此号召大家顶礼膜拜 , 不是很无知、无耻的吗?李时珍作为一个读书人 , 不辞辛劳记录动植物 , 能写出著作 , 是值得敬佩 , 但要作为杰出医药科学工作者 , 受人们仰慕 , 实在是莫名其妙 。 “中医”概念的盛行反映了我们社会的科学意识很差 。 科学的概念都是有明确内涵和外延的 , 其问题的“主体”都是概念的“外延” 。 中医理论上的“里、表” , “寒、热” , “虚、实” , “气血两亏” , “排毒”……等等都缺乏认真地说明 , 都是从诸多简单现象概括出充满悬念的观点 。 中医理论里没有认真的人体解剖图 , 各器官名称和基本作用都是模糊的 , 例如认为人的思维来自“心” , 肾脏和生殖器官不分 。 在金融危机时 , 掌管金融政策的官员说 , 你们西方治理金融就如同西医 , 是头疼治头 , 脚痛治脚;而我们采用的方法是中医的方法 , 从整体出发 , 一揽子解决问题 。 他对中、西医的认识是到位的 , 但没有认识到不存在解决所有问题的方法、方式 。 现代医学认为人是一个复杂的生物体 , “生病”是某方面出了问题 , 治病就是修理好这部分 。 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 为了达到治病好的结果 , 就必须将复杂的人体“肢解” , 于是有了分科 。 医学的进步是和分科的精细化是同步的 。 而中医对“病”并不认真分科 , 喜欢笼统去看 , 把出现的“病”都看成是人整体得病 , (中)医生要则是“神医” , 要则是“庸医” 。 这种把一个包含诸多复杂问题的系统作为研究对象 , 不是科学的方法 。 中医作为治疗疾病的方法和理论 , 我们可以得出它采用的方式不是“科学” 。 但我们讲中医不是科学的 , 并不是说中医不能治病 , 而是要捍卫“科学” , 保持“科学”的纯洁性 。 “科学”是以准确使用概念作为基础 , 任何概念如果不能符合有明确“内涵”和“外延”的要求 , 则以它为主体的话语就不能是“科学” 。 如今滥用“科学”的现象十分普遍 , “科学”俨然成了判断一切的“法官” , 成了“正确”的同义词 , 一个概念到了可以随便乱用的时候 , 它就失去了意义 。 如今“科学”标签到处乱贴 , 恰恰说明了社会上真科学精神的萎缩 。 我们说“科学”精神并没有在中国得到认真的传播和普及 , 把中医和科学联系在一起的认知就是典型的例子 。 “中医”已经消亡 。 民国时期出现过取消中医的争论 , 其背景实际上反映了科学思维方式的真正传播 , 认识到中医实在离科学太远 。 但这个提议很难让国人接受 , 并没有得到共识 , 在新中国成立后大力提倡中医 , 现在从表面看 , 似乎形成了现代医学和中医共存的态势 , 但如果我们认真分析一下 , 中医在治病这一环节上已经“死亡”了 。 中医的“内容”应该是指这样几个方面:直接观察和询问作为诊病手段 , 治疗以天然物(动、植物和矿物)为药 , 辅以针灸、推拿、按摩等为治疗手段 。 它的传承主要是师傅带徒弟 , 以积累经验为主 , 它的理论没有形成系统 , 也没有层次 , 不符合现代教学规律 。 我们确定了中医的“内容”不难看出 , 在和民众息息相关的医疗方面已经没有“中医”了 。 医生就是“医生” , 这是一个“大类” , 里面有擅长心血管的 , 有擅长肠胃疾病的 , ……清清楚楚;如果里面出来个“中医生” , 是看什么病的呢?什么病都看 , 不成了“万金油”大夫了吗?120急救车上有中医的影子吗?有医生通过“号脉”来诊病情吗?得了需要诊治的病有首先靠“汤药”去治疗的吗?动手术有靠针刺麻醉的吗?除去“关公刮骨疗毒”的传说之外 , 中医有“手术”这个概念吗?现在所有大的综合医院都有“中医科” , 但如果将这个科室去掉 , 整个医院不使用“中药” , 并不会对这所医院有什么大的影响 , 反而是“清清爽爽”;反过来 , 市县级城市都有挂着“中医院”招牌的医院 , 如果这个医院去掉体温计、血压计、各种注射器……的使用 , 这所医院能运营下去吗?在医院常听到“西医治疗没什么好办法了 , 回去抓副中药 , 找个偏方试试吧” , 这实际就是排除中医对疾病的治疗 , 而将中医视为只有心理安抚作用 。 现在各省市大都有医学院和中医药学院 , 招生都通过统一招生 , 不过上医学院的分数标准远高于去中医药学院 。 如今我们的社会已经形成了成熟的统一医疗程序 , 但一定要在“名字”上区分成两种医院 , 两种医学院校 , 两种医生 , 这些混乱现象正是乱用“概念”的结果 。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 , 曾经普遍使用的一些方法和器械遭到淘汰是社会发展的常态 , 就像马车被汽车替代 。 这里谈不上套用“先进”、“落后”的概念 , 也谈不上要发扬民族文化 , 完全是自然状态 。 现在的中医是有一定的市场 , 但它主要局限在养生、保健方面 , 作为医疗方法和医疗理论已经消亡了 , 这是没有疑问的事实 。 中医最大的优势对疾病的心理作用 , 对治疗疾病有“暗示”作用 , 从科学角度看 , 人比动物不同的地方是具有丰富复杂的精神系统 , 而人得疾病多少都和“精神”有关 , 而这方面很难通过科学方法去治疗 , 宗教的盛行多少于此有关 , 故而中医真正的“治疗”作用是它的宗教意义 。 中医如果作为“文化遗产”去弘扬 , 去学习 , 这纯属文化爱好者们去做的事情 , 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治病救人”、“寻医问药”没有太大关系 。 我们在语言交流中必须注意“概念”的正确使用 , 否则会造成语言交流的障碍 , 给社会带来混乱 。 “中医”这个概念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频繁出现 , 不仅造成了医疗资源的大量浪费 , 也给人们经济生活造成混乱 , 给医疗保健市场中的消费者和投资者都带来极大损失 。 现实中“弘扬中医”只是停留在标语口号 , 全国不少有关保健品的传销大案都是打着“中医药”的旗号 , 而真正作为中医“粉丝”的人少之又少 , 也使打着“中医”标识的医院等各类商业服务场所处在尴尬的位置 , 希望医疗保健事业的创业者和企业家们要注意这一点 。 中国有所谓“名教”的说法 , 也就是把一些“名词”供奉起来 , 好像有什么魔力 。 如今人们热衷于“中医”的现象可以说是比较典型的一种“名教” 。 人们是难以摆脱“恐惧”的 , 尤其病痛 , 几乎是人人难免的 。 对待“恐惧”有两种态度 , 一是通过仔细观察 , 认真分析思考 , 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 这是科学的过程 。 另一种是幻想“神”的存在 , 渴望借助“神”的力量 , 这是宗教产生的过程 。 给人类带来“恐惧”的 , 绝非只有“病痛” , 更多是贫穷和战乱 , 面对这些问题 , 我们也求教于“名教” , 认为一些“名词”就可以解决问题 , 如同“中医”能解决病痛一样 , 这是最让人忧虑的 , 也是为什么要重视对“中医”概念思考的原因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