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张仲景经历的“大疫”:《伤寒杂病论》中的伤痛记忆( 三 )
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瑒德琏、东平刘桢公干 , 斯七子者 , 于学无所遗 , 于辞无所假 , 咸以自骋骥騄于千里 , 仰齐足而并驰 。 以此相服 , 亦良难矣!盖君子审己以度人 , 故能免于斯累 , 而作论文 。
在《典论·论文》的最后 , 曹丕提到了建安七子的死亡 , "融等已逝 , 唯干著论 , 成一家言 。 "在《与吴质书》中 , 曹丕进一步说到建安七子的死亡是因为"昔年疾疫" , 也就是建安二十二年前后的大疫 。
昔年疾疫 , 亲故多离其灾 , 徐、陈、应、刘 , 一时俱逝 , 痛可言邪?昔日游处 , 行则连舆 , 止则接席 , 何曾须臾相失!每至觞酌流行 , 丝竹并奏 , 酒酣耳热 , 仰而赋诗 , 当此之时 , 忽然不自知乐也 。 谓百年己分 , 可长共相保 , 何图数年之间 , 零落略尽 , 言之伤心 。 顷撰其遗文 , 都为一集 , 观其姓名 , 已为鬼录 。 追思昔游 , 犹在心目 , 而此诸子 , 化为粪壤 , 可复道哉?
其实 , 徐、陈、应、刘诸位并不知道 , 他们在大疫面前绝不应该"行则连舆 , 止则接席"的亲密接触 。, 也不应该"丝竹并奏 , 酒酣耳热"的觥筹交错 。 不知道"仰而赋诗" , 直喷的飞沫对他们的共同感染有多大影响 。 说不定自视血统高贵的他们中间就有一个超级传播者--"毒玛丽" 。 曹丕参加"文学沙龙" , 肯定会接触细菌、病毒 , 最终没有发作 , 证明他显然是基因筛选的幸运者 。 在四个朋友去世的这一年 , 性格乖戾的曹植就逐渐失宠 , 后来哥哥曹丕正式成为魏武王世子 。 这么说 , 建安二十五年曹丕正式称帝 , 也有微生物放过的偶然因素 。
总之 , 在曹丕"痛不可言"的记录里 , "建安七子"在建安二十二年一年内 , 四人体染疾疫 , 一时俱逝 , 邺下贵族文学沙龙因是落寞 。 医圣张仲景的"伤痛记忆"也告诉我们在建安前十年内 , 他的亲故感染伤寒 , 家族日渐衰败的历史 。 但这些伤痛的信息都十分零碎 。 推一知十 , 我们可以想象普通民众在建安这二十余年间经历过什么 。 他们除了不停地掩埋故人的尸骨 , 祈求神灵 , 在恐慌中默默地继续生产生活下去 , 好像也并没有其他好的办法 。 贵族们当然也没有 , 曹操颇有感慨 , 写了些如"人生几何……譬如朝露 , 去日苦多";"人生不满百 , 威或少欢娱"这样的诗句 。 作为曹操这样手持格虎大戟短矛 , 杀害野生动物的"老英雄" , 估计也不是无病呻吟 , 空发感怀 。 尽管他有时候连杀人也不眨眼 , 可疾疫时临 , 生离死别 , 也多少会有些对于生命易逝的感悟 。 他的长歌短歌大概都是在死亡阴影下写就的名篇 。 细细想来 , 建安年间真正寻求治疗办法的也就是医疗工作者张仲景 , 因此 , 不管他的药方是否有效 , 昔日去南阳张仲景祠瞻仰 , 总是对他敬意无限 。
被无数人喜欢的"三国" , 从开端起 , 就一直笼罩在疾病、死亡的阴影下 。 同呼吸共命运 。 大疫北方流行 , 南方也不会避免 。 普通的小民在大灾大疫面前依然要继续生产生活 , 承担十分沉重的徭役赋税 。 在军阀们的驱使下还要耕作、打仗 。
是时征役繁数 , 重以疫疠 , 民户损耗 。 统上疏曰:"……今强敌未殄 , 海内未乂……征赋调数 , 由来积纪 。 加以殃疫死丧之灾 , 郡县荒虚 , 田畴芜旷 。 听闻属城 , 民户浸寡 , 又多残老 , 少有丁夫 。 闻此之日 , 心若焚燎 。 "
最后 , 百姓们只可能变成一串数字 , 在户口统计中 , 隐约能让我们觉察到他们所遭受的集体苦难 。
【#建安#张仲景经历的“大疫”:《伤寒杂病论》中的伤痛记忆】
文章图片
张仲景医圣祠
建安疾疫与北方人口锐减
建安过后占据大河南北广大地区的曹魏政权 , 辖境内的着籍户口非常寡少 。 《通典》卷七《食货历代盛衰户口条》有如下记载:
(魏氏)有户六十六萬三千四百二十三 , 口有四百四十三萬二千八百八十一 。
按照《通典》所载曹魏时期户口数 , 比照续汉书郡国志载东汉相当区域户口数 , 可知人口的减耗十分惊人 , 著籍人口从3000多万锐减至400多万 。 唐长孺先生十分强调人口逃亡、大户包荫对于三国人口统计数字有重要的影响 , 当然 , 还有战争影响的因素 。 前辈卓见 , 我们自然认为为这是十分重要的因素 。 可是基于张仲景家族、建安七子的死亡比例 , 我们今天无论如何都不能低估疾疫对于人口的损耗 。
为了理解疾病对于户口的损耗 , 这里再举冻国栋老师给我们讲过的一个例子 。 据一种统计 , 14世纪黑死病造成的欧洲人口死亡达7500万 , 超过了一战二战死亡人口的总和 。 1918年的欧洲大流感 , 造成的死亡人数约5000万至一亿 , 当时全球的总人口才大约18亿 。 微生物对人类生存的威胁 , 远远大于"钢铁"与"枪炮" 。 说起来能幸存的人们 , 真是自然"放过"的结果 。 《瘟疫与人》的作者麦克尼尔便强调大自然对于人类的筛选 , 叙说人类不可豁免遭遇病毒的历史 。 的确 , 人本是"动物"的一种 , 任何动物都不能避免抵抗微生物的侵袭 , 无论愿意与否都必须接受大自然中优胜劣汰的法则 。 为了安慰阅读者恐惧的心灵 , 麦克尼尔说:"那些杀不死你的瘟疫让你变得更强大 。 "这固然也没错 , 但太冰冷 。 麦克尼尔以客观的口吻 , 几乎不讲述人们在瘟疫之下的相互扶持 , 主观能动 。 其实那些没被微生物杀死的人们 , 何尝不是依靠人与人的温情、同情以及恻隐之心携手渡过魔鬼笼罩的黑暗 。
推荐阅读
- 新世相■“凌晨2点半,被强吻了”:睡不着的我经历了什么
- 【人民币汇率升值】人民币汇率持续走强 有何支撑又有何影响
- 【攀枝花二滩消防】这些火场幸存者,他们经历了什么
- 「娱乐圈星扒爷」丈夫出轨后渡边杏又被亲妈告上法庭,半生经历坎坷,爹不疼妈吸血
- #解封#1100万人暂停轨迹,从封城到解封,武汉76天经历了什么?
- 淮安看点■淮安:最美逆行者孟芹,讲述武汉战“疫”经历
- 『雨天聊故事』你点过最坑的外卖是什么?大多数人都有过的经历,网友:透心凉
- 龚进辉:风里来雨里去,没有一个外卖小哥不经历种种辛酸
- 『厦门网』【我是90后 我在战疫一线】厦门市中医院呼吸胸外科护士周敏: 经历过这场战疫 更懂坚守的意义
- 『江苏政法』下沉一线 | 8天7夜,他们都经历了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