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张仲景经历的“大疫”:《伤寒杂病论》中的伤痛记忆( 二 )


感往昔之沦丧 , 伤横夭之莫救 , 乃勤求古训 , 博采众方 , 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論》、《胎臚药录》 , 并平脉辨证 , 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 , 虽未能尽愈诸病 , 庶可以见病知源 , 若能寻余所集 , 思过半矣 。
中医名著《伤寒杂病论》就诞生在这种伤痛刺激中 。 亲故死亡三分之二 , 只是张机一族的情况 , 张氏是南阳大族 , 乡里根基深厚 , 同宗间相互救助肯定存在 , 张氏宗亲除不幸罹患伤寒这种传染病外 , 不致贫困饥馁 。 普通民众在这次灾难经历过什么?体验过什么样的痛苦?我们只能从文豪们诗歌中偶尔的同情之语中管窥一二 。
【#建安#张仲景经历的“大疫”:《伤寒杂病论》中的伤痛记忆】建安七子与建安二十二年大疫
建安并不平安 。 这场被张仲景命名为"伤寒"的瘟疫时断时续 , 影响颇久 。 挺过伤寒大概全靠人的免疫力 , 一直到建安二十年前后 , 依旧能看到这场疾疫的影响 , 可在正史的记录中只有一句话"献帝建安二十二年大疫" 。 除了"大疫"两个字 , 我们很难获得别的什么内容 。 其实这就是古代有关疾疫记录的一个缩影 , 你很难在里面找到疫情背后的民众 , 也很难看到政府能有什么实际的救济措施 。 曹植写了一篇《说疫气》 , 共103字 , 让后世的人们对这场瘟疫 , 能稍有了解:
建安二十二年 , 疠气流行 , 家家有僵尸之痛 , 室室有号泣之哀 , 或阖门而殪 , 或覆族而丧 。 或以为疫者鬼神所作 。 夫罹此者 , 悉被褐茹藿之子 , 荆室蓬户之人耳 。 若夫殿处鼎食之家 , 重貂累蓐之门 , 若是者鲜焉 。 此乃阴阳失位 , 寒暑错时 , 是故生疫 。 而愚民悬符厌之 , 亦可笑 。
在当时的医学知识背景下 , 稍有文化的人对疫疠的认识都是"阴阳失位 , 寒暑错时" 。 这好比很多人看到冠状病毒肆虐武汉三镇 , 突然想起这个冬天有点太暖 , 总是觉得天气有点奇怪 。 可是环球同此凉热 , 冠状病毒为何就青睐华南海鲜市场?有的人"以为疫者鬼神所作" 。 在曹植讲述的语境里 , 这些人就"低端"了 。 宗教界的神职人员也一般持有这样的看法 , 东晋葛洪《神仙传》说"先是蜀中魔鬼数万 , 白昼为市 , 擅行疾疫 , 生民久罹其害" 。 张道陵入蜀后厉斥鬼众 , 流放群魔 , "于是幽冥异域 , 人鬼殊途" 。 建安二十二年"疠气流行"导致"家家有僵尸之痛 , 室室有号泣之哀 , 或阖门而殪 , 或覆族而丧" , 这与他父亲曹操所描述的"白骨蔽于野 , 千里无鸡鸣"处于同样的历史时代 。 仔细琢磨一下这个画面 , 真是凄惨至极 , 大疫加战乱 , "生民百遗一 , 念之断人肠" 。 有的民众实在没有办法 , 就"悬符厌之" 。 曹植说他们是"愚民" , 深觉可笑 。
#建安#张仲景经历的“大疫”:《伤寒杂病论》中的伤痛记忆
文章图片

曹植像
在疾疫面前能提供"符"的人大概也就是像张角这样的民间"巫觋" 。 张角"符水咒说 , 以疗疾病" , 《张鲁传》裴注引《典略》说:"初熹平中 , 妖贼大起 , 汉中有张修为太平道 , 张角为五斗米道 , 太平道师持九节杖为符祝 , 教病人叩头思过 , 因以符水饮之 。 病或自愈者 , 则云此人信道 。 其或不愈 , 则云不信道" 。 人类历史上总有太多惊人相似的一幕 。 麦克尼尔的《瘟疫与人》曾谈到14世纪基督教全球发展与黑死病流传的关系 , 在疾病的恐慌中被嫌弃的人群 , 基督教给他们提供了精神归宿 。 在东汉末年 , 道教大概也有类似的庇护和安慰功能 。 也不知道曹植嘲笑的背后究竟担心什么?他们曹家人对十余年前张角率领的"黄巾军"并不陌生 。 他爸爸也是因为收编"服符水"的青州黄巾 , 进而天下无敌 。 事实上 , 他的父亲曹操何尝不是"不问苍生事鬼神"?细菌、病毒这些微生物本来没有"阶级" , 可是在曹操儿子曹植的眼里 , 罹患疾病的都是"被褐茹藿之子 , 荆室蓬户之人" 。 他的意思很直白 , 就是穷人易得病 。 而"殿处鼎食之家 , 重貂累蓐之门" , 似有神助 , 鲜有遭难 , 这是典型的疫情血统论 。 他没有把疾疠流行的原因完全归结于"瓮牖绳枢"之子 , 已算是笔下留情 。 其实仔细想想"钟鸣鼎食之家"和"瓮牖绳枢之子"谁更爱弯弓射大雕 , 铜鼎煮野味?魏武王常用格虎大戟难道不是证明吗?
曹植还写过一首诗歌叫《名都篇》 , 充分证明"重貂累蓐之门"放鹰逐马 , 餐食野味的情形:
名都多妖女 , 京洛出少年 。 宝剑值千金 , 被服丽且鲜 。 斗鸡东郊道 , 走马长楸间 。 驰骋未能半 , 双兔过我前 。 揽弓捷鸣镝 , 长驱上南山 。 左挽因右发 , 一纵两禽连 。 余巧未及展 , 仰手接飞鸢 。 观者咸称善 , 众工归我妍 。 归来宴平乐 , 美酒斗十千 。 脍鲤臇胎鰕 , 炮鳖炙熊蹯 。 鸣俦啸匹侣 , 列坐竟长筵 。 连翩击鞠壤 , 巧捷惟万端 。 白日西南驰 , 光景不可攀 。 云散还城邑 , 清晨复来还 。
事实告诉我们 , 钟鸣鼎食之家 , 也并不能幸免 。 在曹植哥哥曹丕的记录中 , 他们"曹家人"的贵族朋友圈建安七子 , 有四个"文艺青年"都死于建安年间的瘟疫 。 与曹植这篇充满偏见的文字相比 , 人们更喜欢他哥哥曹丕的文章 , 除文辞典雅外 , 里面至少能读到"同情心" 。 曹丕有两篇文章 , 一篇叫《典论·论文》 , 一篇叫《与吴质书》 , 因记录"建安七子"的文学才华 , 广为人知 。 在《典论·论文》中 , 曹丕称赞七个文学青年才华绝伦: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