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回忆李文亮:如何理解家人的死别碎碎念?
李文亮医生去世 , 全社会给出的公论 , 基本上已经定性 。 无论是人们心中的“吹哨人” , 还是这场疫情下的“守护者” , 最终回到平凡的家庭中 , 他依然只是个“儿子” , “丈夫” , “父亲” 。 虽然 , 不少媒体在李文亮医生去世后 , 第一时间对其父母进行采访 。 但是 , 在可预料的结果中 , 我们能看到的只是“死别碎碎念” 。 比如 , “李文亮自幼都很听话 , 挨打了不说疼 , 什么都自己忍着” , “他工作特别忙 , 有时一周值排两个夜班” , “孩子考虑特别周到 , 现在我们的依靠没有了” 。 从某种意义上讲 , 这些“死别碎碎念”对于外人来讲 , 可能就是一些生活碎片 。 但是 , 对于李文亮的父母而言 , 却可能成为永远的牵挂 。 坦白讲 , 可能他的父母都不会相信 , 有朝一日 , 自己的儿子会成为“全民英雄” 。 毕竟 , 对于平凡的家庭而言 , 生活平顺才是一生的追求 。 我们透过媒体 , 看到李文亮父母的泪眼婆娑 , 却无法感同身受其中的悲痛 。 说到底 , “公众的悲伤”和“亲缘的悲伤” , 还不是一回事儿 。 “公众的悲伤”里 , 强调的是“公义” , 也就是对“义士凋零”的一种惋惜和悲叹 。 而“亲缘的悲伤”里 , 在乎的只是朴素的人性之悲 , 它是一种对无法复还的亲缘关系 , 作出的本能表现 。 可能 , 当疫情过后 , “公众的悲伤”会化作“公众的铭记” 。 但是 , “亲缘的悲伤”却会成为永恒的伤疤 。 说到底 , 一个人对于大社会来讲 , 总是显得不那么致命 , 起码 , 不会对社会的运转造成停滞(当然 , 这不是说个体不重要) 。 但是 , 一个人的离世 , 却会对一个家庭造成致命性的打击 。 从某种意义上讲 , 人的存在感 , 并不是简单的生命存在 , 而是交织着复杂的关系链 。 就此 , 我们去理解李文亮父母的“死别碎碎念” , 似乎就可能更接近真实 。 据悉 , 李文亮被“新冠病毒”感染后 , 跟家人的联系就少很多 。 这种时候 , 作为父母来讲 , 对儿子的怀念 , 只能从“死别碎碎念”说起 。 甚至 , 类似的话语 , 会持续很多年 。 毕竟 , 这是一生的痛楚 。 而这背后的滋味 , 却值得细品和琢磨 。 “死别碎碎念”本身无意义 , 但是 , 对讲述者而言 , 却是一种身体机制的保护 。 很多时候 , 面对“死别” , 理性是不管用的 。 因为 , 人毕竟是有记忆的生物体 , 而记忆本身是生活意义的全部 , 从过去会一直延续到未来 。 所以 , 这也是“死别”中最让人痛苦的一部分 。 要知道 , 一个生命的消逝 , 并不能带走所有的关系 , 只会让关系中的美好变得更加悲凄 。 而“死别碎碎念” , 其实就是对美好的不舍 。 作为李文亮的父母 , 要面对儿子的生 , 也要面对儿子的死 , 这大概是人世间最极致的痛 。 然而 , 这一切总是要接受和面对 。 事实上 , 从疫情发生到现在 , 类似的亲缘死别 , 应该很多 。 只不过 , 李文亮医生身份特殊 , 所以 , 才让一个普通家庭的悲凄被看见和放大 。 而我们能做的就是 , 记住他 , 慰藉好他的家人 。 不过 , 在“死别碎碎念”上 , 女性确实比男性表现的更直接 。 无论是普遍性上 , 还是李文亮母亲和李文亮父亲的对比上 , 都能很轻易地发现这一点 。 当然 , 这并不是说 , 男性就不会悲伤 , 而是很多时候 , 这是两种不同方式的表达 , 甚至 , 跟所处环境的性别文化有很大的关系 。 所以 , 你会发现 , 在媒体采访的过程中 , 李文亮医生的母亲表达的相对多 。 当然 , 这可能跟他母亲擅长表达有一定关系 。 但是 , 总的来说 , 在面对死别上 , 女性的情绪张力更大 。 这也是媒体更愿意展示的方面 。 所以“死别碎碎念”就成为女性的专属标签 。 另外 , 以国内的性别文化特征来看 。 男性在面对悲伤时 , “流泪悲伤”是不被主流认可的 。 因为 , 作为男性来讲 , 只能以现实的行动 , 来对死别进行抚慰 。 这种较为结构性的悲伤认知 , 虽然近些年已经在松动 。 但是 , 70后 , 60后 , 50后 , 还是难以完全摆脱出来 。 当然 , 在“死别碎碎念”中的李文亮医生 , 其实就是一个“普通人” 。 并且 , 这种“普通人”的概念 , 在他去世后 , 会被父母更加强化 。 虽然 , 从公众的视角里 , 悲伤中勾兑着敬畏 。 但是 , 作为父母而言 , 可能更希望儿子还是“过去的那个李文亮” , 而非“被写进历史的李文亮” 。 有些哲人说 , 死亡是一种轰动 。 的确 , 有些人的死亡是种轰动 。 但是 , 不求死亡的轰动 , 打消死可以“重如泰山”的妄念 , 却可以带给生时的更多宽容和快乐 。 想必 , 李文亮医生的家人 , 最看重的还是他能活着 。 因为 , 外人只能看到轰动 , 却不能感同身受其中的痛楚 。 那些“死别碎碎念”的底色里 , 写满人情的真实和不愿相信 。 一个月前 , 他(她)们可能还在想着团聚的美好 。 可是一个月后 , “想象的美好”却已经成为妄念 。 一切的美好 , 都只能靠着记忆去修补 。 于是 , 翻来覆去 , 靠着“死别碎碎念”面对痛苦的一切 。 另外 , 李文亮医生的妻子因为怀孕 , 所以 , 一直没有正面回应丈夫的去世 。 但是 , 这不代表 , 她不会“死别碎碎念” 。 毕竟 , 她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 。 并且 , 我们能想象得到 , 最大的理性:就是坚强的把孩子生下来 , 而后才能回到悲伤的世界 。 因为 , 在“去世生命”和“新生生命”之间 , “新生生命”代表希望 , 而“去世生命”只能以缅怀的标签 , 被生者传递下去 。 人死后 , 灵魂就像陨石一样 , 不知被抛落到什么地方 。 在广袤无边的天地之间 , 不知可以何处寻觅 。 但是 , 就因为有几个“死别碎碎念”的亲友 , 就会显得不再孤独 。 因为 , 无论生死 , 知音和朋友 , 才是灵魂的故乡 。 愿未来 , 李文亮医生的家人能好好地活下去 , 愿人们能在疫情之后 , 依然记住这个勇敢的年轻人 。 山川异域 , 风月同天 , 愿我们都好好的 。 原创文章 , 谢绝转载 , 首发微信公众号:qingnianxuejia 。
推荐阅读
- #父母与孩子一起成长#吉林致12死车祸:小货车车斗载多人,如何处理?
- 李文晓@[邯郸城管]天气转热 园林工人为绿篱“理发”
- 父母堂@保姆纵火案翻版:"高级育婴师"摔死9月大女婴,全身18处创伤
- 『熊维恩』急寻人!38岁残障儿子在毕节走失8天,云南六旬父母苦寻盼儿归
- 【小杨】初中女生花3000多元买猫!父母找上门退货,结果很烦心
- 『李文章』国务院任免国家工作人员:李文章任国家信访局局长
- 【南宁生活圈】16岁少女千里投奔广西“知心爱人”,与父母通话:你管那么多干嘛?
- 南国今报■河北16岁少女千里投奔柳州“知心爱人”,与父母通话:你管那么多干嘛?
- 「理查德」人间惨剧!因为新冠,英国男子两周内接连失去父母姐姐三个至亲
- 13岁女孩父母住院 临时爸爸:有事打电话,多晚都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