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劫》从来未在乎票房

庆幸还是有些人在替我们记录这被自己人遗忘的历史 ivenzhang 评论 大明劫 2014-01-12 23:01:17 昨晚看十放的恭贺新春系列 , 里面推荐了这部少为人知的《大明劫》 , 颇多赞誉 , 也让我对这部电影充满了好奇 。 看完电影 , 写点感想吧 。 身处在这样一个国度 , 认真拍的电影 , 不一定卖座;相反 , 粗制滥造毫无诚意的电影往往能票房大卖 , 大行其道;虽然时下浮躁风日盛 , 但有这么一部不卖座但充满诚意的国产电影 , 还是不禁让人眼前一亮 。 看完这部电影 , 竟然让我这个对明朝历史不感冒的人都有点想去重读一下明史的冲动 , 还去查了“达原引” , 顿时对自己常黑的中医肃然起敬刮目相看 , 无奈这些年打着中医旗号招摇撞骗的人太多 。 以下转自凤凰网的一篇报道 , 里面有对导演谢晓东的采访 , 很多地方写得很好 , 转给大家 , 写在前面 。 明末瘟疫远比非典严重 《大明劫》从来未在乎票房 《大明劫》试图说明一个结论——明朝灭于自亡 电影《大明劫》宣传时 , 里面描写的瘟疫被戏称为“明朝SARS” 。 导演谢晓东认为 , 明朝郎中吴又可在《瘟疫论》里提出的病毒传播学说比西方早了两百多年 , “我们在2003年SARS期间用到的治疗方子‘达原饮’就源自《瘟疫论》 。 只是后人不知道” 。 谢晓东作品向来以敏感著称 。 中国电影博物馆首次以“个人系列影片”为主题收藏的电影 , 就是谢晓东编剧的5部作品:《一年到头》首次表现春运;《业主奏鸣曲》涉及物权、基层民主选举;《无形杀》首次表现网络人肉搜索;《我是植物人》首次揭露医药行业黑幕;2011年的《危机公关》更敏感——精神病院想把唱红歌疗法运作上市 。 电影博物馆收藏理由是:“谢晓东先生是国内少数长期、连续关注中国人与社会现状并作出深刻思考的电影人 , 若干年后必将成为反映当代中国社会现实的重要的影像史料 。 ” 2013年10月25日公映的《大明劫》离开现实 , 走进历史 , 制片人兼编剧谢晓东这次讲血腥年代的血腥故事 。 你想打倒的全是人家珍惜的 1642年 , 离明灭亡还剩两年 , 全国瘟疫横行 , 战乱四起 。 崇祯将关在死牢的孙传庭释放 , 率兵征讨李自成 , 可军饷不济 , 军营瘟疫蔓延 。 孙传庭焦头烂额时 , 郎中吴又可出现了 。 吴又可要消灭瘟疫 , 孙传庭要筹集军饷 , 整饬军队 。 吴又可的对策是隔离患者、掩埋尸体 , 但负责埋葬的士兵却私下扒衣服、偷靴子 。 出兵前 , 孙传庭与吴又可一番长谈 。 吴又可认为 , 重驭世之术 , 轻经世之道 , 失败是早晚的事 。 孙传庭比吴又可认识得更清楚——我们已经失去民心 , 李自成可以输个十回八回 , 我孙传庭一回也输不起 。 《大明劫》很难被归入商业类型片 , 儿女恋情蜻蜓点水 , 战争打斗不追求感官震撼 。 谢晓东说自己琢磨剧本耗时两年半 , 写戏时没考虑商业效果:“我有话要说 , 至少年轻观众会有共鸣 。 ” 1976年 , 谢晓东13岁就跟着大人走向天安门广场 , “四五运动”中的诗歌至今倒背如流 。 “我们那一代早熟但没文化 , 只知道自己不喜欢什么 , 不知道别人有什么 。 ”北大化学系毕业后谢晓东在美国待了8年 。 出去才发现 , 自己“连文化是什么都不知道”:“你发现自己一腔热血想打倒的全是人家珍惜的 , 你就心虚了 。 ” 谢晓东在美国一家医药公司研发西药 , 业余研究中医历史 。 “上火吃点西瓜 , 喝点绿豆汤 , 恐怕反对中医的中国人在生活中也是这样吧?中医大思维 , 琢磨人是什么以及人在宇宙中的处境 。 ”他不否认当下中医的窘境——以前一个村都认识你 , 时间积累下来就知道谁是值得信赖的中医 , 现在人口流动频繁 , 因此骗子横行 。 “中医有大医 , 西医难有大医但也难出庸医 。 ”由中医入手深入中国历史 , 谢晓东说:“我们曾有全人类最完整的历史 , 但现在的历史片经常无所谓地胡编乱造 , 好像从一个开化民族变成了不知历史为何物的原始民族 。 ” 谢晓东回国 , 钱挣得差不多了开始当制片人 , 初衷就是说想说的话 。 “《大明劫》是历史片 , 但是现实主义手法 。 ”谢晓东说 。 为了还原明代生活 , 剧组不仅研究了当时的服装、火器、礼仪 , 甚至连医生走街时用手指摇晃发声招徕患者的“虎撑”都考究了 。 谢晓东觉得明朝是一个绚烂繁华的时代——GDP居世界前列 , 资本主义萌芽 , 思想环境宽松 , 国力远超其他国家 。 军队建制300万 , 火器兵据说占到一半左右 , 且种类繁多 , 诸如火铳、鸟铳、佛郎机铳、掣电铳、迅雷铳、佛郎机炮、红夷大炮……“戚继光部队每十人配一门火炮 , 他镇守蓟州不久 , 北方游牧民族连犯边的心思都没了 。 ” 假如瘟疫重来 谢晓东试图用《大明劫》的两位主角说明一个结论:明朝并非亡于清 , 而是亡于自身 。 关于吴又可 , 史料上只有寥寥数句 , 说他是苏州吴江人 , 曾为游医 , 著有《瘟疫论》 。 国内寂寞 , 吴又可在国外却声名显赫 , 因为他比西方早两百多年提出传染病因学说 。 1980年代日本曾组团考察过吴又可行医遗迹 。 “苏州县志记载 , 明末苏州23万户仅剩5万户;北京60%人口死于瘟疫 。 崇祯在位17年 , 瘟疫横行15年 , 明朝人口死了近一半 。 ”谢晓东说 , 明朝军队是屯兵制 , 二百多年无大战 , 慢慢地军田被“官二代”、“富二代”占了 , 农民成了打工者 。 遇到歉收 , 财主还能养活农民 。 好运气结束 , 大荒伴大疫 , 大疫促大荒 , 财主也只能自保 , 于是流民四起 , 一发不可收拾 。 明灭亡前一年 , 也就是1643年 , 北京“死亡枕藉 , 十室九空 , 甚至户丁尽绝 , 无人收殓者” 。 1644年李自成逼近北京 , 瘟疫中的守城明军“鸠形鹄面 , 充数而已” 。 吴又可的家乡也没能幸免 。 据《吴江县志》记载:“当时(明末)连年瘟疫流行 , 一巷百余家 , 无一家仅免;一门数十口 , 无一口仅存者 。 ”用“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应对瘟疫 , 不仅无效而且经常越治越泛滥 。 苏州人吴又可到陕西加入孙传庭的队伍 , 这是编剧谢晓东的“合理假设”:“治疗瘟疫要找病源 , 病源在在陕西和山西交界处 , 就是李自成起兵处 。 我们假设吴又可曾追溯病源 , 游医至此 , 在军中积累应对瘟疫的经验 , 写出《瘟疫论》这样的巨著 。 ” 《大明劫》中的吴又可桀骜不驯 , 又文人气十足 。 《瘟疫论》行文犀利尖刻 , 他公开攻击同行 , 说病人往往不是死于疾病 , 而是死于庸医 。 “从文字能推断他的才情、压抑和孤独 。 没人认可你 , 关键是同行不认可你 , 遂满腔孤愤 , 著书传世 , 不求认同 。 ”谢晓东说 。 《明史》有“传庭死而明亡矣”的说法 。 孙传庭文人出身 , 但带兵打仗下手极狠 。 影片中他杀掉43户豪强 , 历史也有记载 。 孙传庭曾擒杀“闯王”高迎祥 , 把李自成打得只剩18骑 。 但后来遭受诬蔑 , 关了三年大狱 。 就在这三年里 , 李自成以18骑重新起家 , 拥众数十万卷土重来 。 崇祯但凡有人可用都不会再用孙传庭 , 可这个时候除了孙传庭 , 再没有人能把李自成打成光杆司令 。 孙传庭奉命出征 , 固守潼关 , 筹集粮草 , 整饬军队 , 应对瘟疫 , 以待战机 。 在崇祯的催逼下 , 孙传庭出关迎敌 , 虽然出师仓促 , 但仍能以新兵和火器打得李自成狼狈不堪 。 “结果天降大雨 , 孙传庭的火器不灵了 。 大雨下到20天时孙传庭说 , 现在雨停还能打 , 再下7天就无力回天了 , 结果这雨就下了7天 。 ”谢晓东唏嘘感慨 , 一代名医加一代名臣联手 , 还是败给了铺天盖地的劫难 。 清兵入关后怕民间使用火器 , 强制销毁 。 1793年 , 英国的马嘎尔尼使团访华 , 赠送清政府榴弹炮等火器 。 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英国人发现 , 几十年前赠送的大炮和炮弹都完好无损地摆放在那里 , 从未使用过 。 接下来 , 中国败给了一连串国家 , 灾难后果绵延至今 。 “SARS的严重程度远远比不上明末的瘟疫 , 如果现在再来一场那样的瘟疫 , 我们会不会比大明强呢?”谢晓东对采访人员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