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地方开始尝到舆论监督凋零的恶果!( 二 )

让公众知道的真相越多 , 人心就越有安全感 , 这就是舆论监督的最大意义 。 否则 , 平常看起来“岁月静好” , 突然在食品或药品安全上曝出一个大新闻 , 对公众的冲击将是爆炸式的 。 人们会怀疑平常的那些“好消息”是不是假的 , 即使问题并不严重 , 但缺乏舆论监督报道的日常铺垫 , 人们会把问题想象得严重得多 。 ――这种舆论黑箱下的一种心理补偿机制 , 也是信息不对称下本能的心理防卫 , 对“突发负面”的报复性反弹 。

如果日常的舆论监督顺畅 , 人们一方面会觉得“负面无法遮掩” , 对信息透明有信心 , 另一方面 , 日常的监督报道提高了公众的心理阈值 , 对问题会有一个稳定和理性的判断 , 不至于动辄被那些消费公众焦虑感的爆款网文带节奏 , 不至于不出事则已、一出事就是“大新闻” 。

舆论监督顺畅的传播语境中 , 舆情是有规律的 , 这个规律就是新闻规律 , 日常点滴的释放成为问题的阀门 , 传递了常态的信号 , 很多“公众反应”是可以预期和预判的——日常零星的报道 , 给了官方窥见公众反应的机会 , 也让公众窥见政务、理解官方 , 信息对称之下保持良性的舆论互动和良性的舆情基本面 。 而舆论监督的缺失 , 打破了这种平衡 , 两个舆论场无法打通 , 舆情变得越来越没有规律 , 动不动就是失控的爆炸式 , 互动模式变成彼此充满敌意的“互相伤害” , 而不是良性互动 。 这种互相伤害的状态中 , 官方既有的应对系统被爆炸式的舆情所碾压 。

很多地方开始尝到舆论监督凋零的恶果!

二 失去了舆论监督 , 舆论引导越来越无力在过去的评论中 , 我经常谈到这个理念:舆论监督和舆论引导是媒体的一体两面 , 不能指望没有舆论监督的舆论引导 。 一些地方领导 , 只希望媒体能在地方陷入某个丑闻、卷入某个舆论麻烦时 , 能帮着政府部门去引导舆论 , 让公众相信官方 。 ——却不欢迎媒体日常的舆论监督 , 甚至以软性或硬性的方式抵制媒体的监督 , 听不进批评 , 看不得“负面报道” 。 媒体如果没有舆论监督所积累的公信力 , 根本不会有舆论引导力 , 说什么公众都不会信 。 舆论引导 , 不是想引导就能引导 , 引导是需要“资本”的 , 这个“资本”就是公信力 。 公信力的本质在于 , 说了别人会信 , 让别人相信自己的能力 。 对于媒体来说 , 就是通过日常报道证明自己是一个说真话、报道事实、捍卫公共利益、负责任的媒体 。 ——而这种公共性 , 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舆论监督报道所形塑 , 激浊扬清 , 鞭挞丑恶 , 揭露腐败 , 追问真相 , 回应民众的诉求 , 尊重公众的知情渴求 , 与民众有着良好的互动 。 权力是依赖的函数 , 公众充分依赖一个机构 , 遇到问题去寻求曝光 , 有疑惑时向其寻求确定并权威的解读 , 这个机构就拥有了公信力 。 当然 , 媒体要报道这个社会的方方面面 , 不只是批评和监督 , 也有阳光、温暖、柔情和岁月静好 , 总之 , 要客观地反映这个真实的世界 。 在媒体公共性和公信力的塑造中 , 舆论监督报道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 没有监督 , 没有批评 , 没有问题 , 媒体呈现的肯定不是一个真实的社会――批评不自由 , 则赞美无意义 , 这话说得有点儿极端 , 但现实是 , 当人们从媒体报道中读不到真实、真诚和真相时 , 对媒体说的所有话都会持一种保留态度 , 媒体也就没有了公信力 。 公信力是引导力的前提 , 失去了公信力 , 说的话没人信 , 那媒体怎么去进行舆论引导呢?可能很多地方干部已经尝到了“媒体缺乏公信力”带来的恶果 , 出事后 , 通过本地媒体发通稿 , 借助地方媒体发声 , 可媒体说什么老百姓都不信 , 人们把媒体当成官方“附庸” 。 中国当下在公共管理中最缺的资源也许是“第三方资源”——即让谁去说公众才会相信 。 “第三方”是一个社会最重要的公信资源 , 也就是站在中间 , 利益无涉 , 切蛋糕的不分蛋糕 , 踢球的不当裁判员 。 如果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 , 身陷利益之中 , 老子儿子关系 , 上级下级关系 , 有着千丝万缕盘根错节的利益输送勾连 , 不是利益无涉的第三方 , 说话当然没法让人信 。 所以 , 舆情当前 , 很多地方常会陷入“谁说都没人信”的陷阱中 , 这个部门说 , 没人信 , 因为面子相连;那个部门说 , 没人信 , 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另一个相关方说 , 也不行 , 会包庇下级 。 无论谁说 , 公众都觉得不是客观中立的第三方 , 都有某种利益和权力关系 。 第三方在哪里呢?一个健康的社会中 , 法院和媒体应该是最主要的“第三方资源” , 权利受到侵犯 , 普通人起码有两个渠道可以寻求救济 , 一是法院 , 一是媒体――也就是法治社会人们挂在嘴上的两句话:到法院告你去 , 到媒体曝光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 由法官做出裁决 。 可现实是 , 我们的司法存在不少问题 , 有时候判决缺乏公信力 , 维权者常去寻求媒体报道的救济 。 媒体应该成为另一种可依赖的“第三方资源” , 站在客观中立角度 , 用符合新闻专业规范的报道 , 以事实和真相去“澄清谬误”和“明辨是非” 。 ――可如果一个媒体平常看不到舆论监督 , 都是正面报道 , 都是歌颂赞美 , 人们怎么会把媒体看成是可信的“第三方”?“塔西陀陷阱”这词这段时间很火 , 说的是公众对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失去信任 , 无论官方说什么 , 公众都不信——即使说的是真相 , 公众也觉得是政府在“洗地” , 辩解就是掩饰 , 掩饰就是事实 , 老百姓成为“老不信” 。 其实 , 最怕的不是官方落入“塔西陀陷阱” , 而是媒体也跟着一起掉进这个陷阱 , 媒体的报道也没人信了 , 人们觉得媒体跟官方“站一起” , 那是最糟糕的 。 热点事件中 , 媒体应该能成为客观的第三方 , 用客观报道去还原真相 , 用事实和常识驱逐谣言 , 用理性驱散情绪 , 可当媒体因为失去舆论监督能力和批评功能 , 都是正面消息 , 都是点赞鼓掌叫好 , 跟政府绑得太紧 , 甚至完全成为地方传声筒 , 怎么能让公众相信“舆论引导”中所言是事实和真相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