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回看酒业2017-2019:为什么说这是“刀锋上的3年”?( 二 )


随着白酒行业进入存量竞争时代 , 高端名酒越来越集中于地方会战并呈现短兵相接 。 连茅台都在说"能快则快 , 不设上限 , 不留后路" , 其他酒企又如何能不拼命?
在这场此消彼长的搏杀中 , 没有谁能真正轻松 。
亘古不变的 , 唯有狭路相逢 , 勇者胜 。
【行业@回看酒业2017-2019:为什么说这是“刀锋上的3年”?】分化
有人胜出 , 就有人离场 。
2018年 , 全国规模以上白酒企业较2017年减少148家至1445家 。 截至2019年10月 , 这一数字变更为1176家 , 预计全年将减少至1000家左右 。
在1/3规上企业逐渐出局的现状背后 , 是白酒行业的两极分化日趋加剧 。
值得关注的是 , 这种两极分化并不是简单的"强者恒强 , 弱者恒弱" , 而是呈现"两头大 , 中间小" 。
某名酒华北区域经销商赵伟(化名)告诉云酒头条 , 过去3年 , 在高端名酒繁荣表象的掩盖下 , 实际上有大量的地方酒厂以及泛全国化酒厂在大幅度衰退 。
以他曾待过的华中为例 , 枝江酒业已从最高峰的20亿 , 下滑至目前的5个多亿 。 白云边虽然近几年业绩相对平稳 , 但再往上突破也极为困难 。
鄂酒的现状实际上是整个白酒行业的一个缩影 。
大量的地方酒厂及泛全国化酒厂 , 在茅台、五粮液等全国化名酒的降维打击下 , 市场不断受到挤压 , 且升级乏力 。 同时 , 随着牛栏山在近年来启动全国化扩张 , 原本地方酒厂的大众产品也遭受冲击 。
在两头挤压的情况下 , 大量处于30-300元价位的中小品牌 , 在过去三年呈现了白酒行业真实且残酷的一面 。
除了日益萎缩甚至消失的中小企业外 , 经销商在这三年间过得也并不轻松 。
前述经销商赵伟对云酒头条表示 , 近两年市场做得比较好的名酒厂家 , 基本都采取了厂控模式 。 在以前企业普遍依靠经销商做市场时 , 厂控模式能够迅速把厂家思维转化为市场思维 , 在前两年可算是一大奇招 。 但是当大家都采取这种方式时 , 随之也就产生新的问题 ,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厂控的成本相对较高 。
"最终这个成本只能通过价格转化 , 让消费者买单 , 这也造成了如今名优酒厂不断涨价的局面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