楝树■树是乡愁的地标

  以前 , 江南人家宅前屋后、井旁村口 , 或是街道路边或庭院里 , 随处可见楝树枝繁叶茂的青翠身影 。 因为树汁有股苦味 , 所以楝树又被叫作苦楝 , 但苦楝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还是甜意 。

  我们这里还把楝树叫做紫花树 , 春天时它满树的紫色小花朵 , 让四周的空气里都会飘散着清淡的花香 。 夏天时 , 当楝花结成了果 , 孩子们就都知该放暑假了 , 那一串串青青的楝树果是打闹玩耍的“子弹” 。 而在浓密的树荫下 , 听着蝉鸣睡上一觉 , 更是凉爽又惬意 。 秋天了 , 楝果成了金黄色 , 收起来可以卖钱 , 能作化工原料炼油、制药、做肥皂 。 上世纪70年代 , 粮食紧张时还酿过酒 , 但楝果酒口感苦涩 , 深深透出那个年代的滋味 。 冬天里 , 将楝树果皮揉碎后抹在手背上还能有防皲裂的功效 。

楝树■树是乡愁的地标。  不惧霜风煞叶花 , 凝浓苦涩聚年华 。 光枝秃秃容颜老 , 众子团团满树丫 。 这是古人吟咏楝树的诗 , 诗不怎么出名 , 但十分生动地描绘了楝树的形象 , 特别是在冬季到来时 , 树叶掉光后虽“容颜老” , 但却不是一派衰败相 , 而是满树团团簇簇的金黄果子的辉煌 。 这就是楝树的风骨和奉献 。

  楝树的生命力很强 , 果子掉在地上第二年就长成树苗了 , 生长又很快 , 没几年就可高达十几米 。 农村人家生了女儿就会种上几棵楝树 , 女儿长大了父亲就会先砍树 , 把树浸泡到河里 , 一二年后捞起剥去树皮再晾干 , 在女儿出嫁前请木匠师傅到家里打嫁妆 。 楝树家具有个特点 , 即使不上漆 , 白里透红的材质也很自然美 。 这对于贫困人家来说 , 又可以省一笔钱了 。

  多年前 , 家乡有个地方要搞勤廉文化主题公园 , 在策划会上有人提出可以把槿树、楝树和莲花等乡土植物作为主打品种 , 不但谐音 , 而且它们的“个性”特征也符合廉洁的意义 , 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廉价和好养 。 但公园建成后 , 满园的奇花异草 , 却不见槿树、楝树和莲花 。 知情者道出真相:乡土种树都太土 , 不够高端大气上档次 , 最主要的是太便宜 , 让人无利可图 。

  还有些地方搞绿化建设 , 恨不能一夜之间建成园林城市 , 于是就用“大树进城” , 深山老林里的大树被不惜功本地移进了城 。 椰树、榕树、佛肚树、南洋杉等这些南方树木被移到了长江两岸 , 不仅价高还水土不服 , 尤其是到了湿冷的冬季 , 即使给它们裹上厚厚的防冻保暖装束 , 甚至插吊瓶挂营养液 , 这些异乡客还是很难适应背井离乡的生活 , 不是病怏怏的 , 就是干脆死掉 。 可见 , 引进外来品种 , 能让绿化美化丰富多彩当然好 , 但自然规律也不可违背 。

  如今人口流动大 , 经济发达的城市外来人口已远超本地原有户籍人口 。 没想到 , 植物也是这样了 。 有些城市里外来树种也大大超过了乡土树种 , 而像楝树、杨树、槐树、榉树、朴树、葛树、槿树和竹子这些“老乡” , 在本地城市绿地景点上已难觅踪影 。

楝树■树是乡愁的地标。  乡愁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 , 也要留得住乡土树木 。 从文化意义上说 , 它们都是乡愁的地标 , 从生物多样性、经济价值看 , 它们也有更多更广泛的意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