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的最后十年,为什么怂了( 三 )

林则徐的最后十年,为什么怂了

▲ 林则徐差点搭上镇压太平天国的早班车 得知林则徐去世 , 悲痛无比的咸丰帝亲笔写了挽联: 答君恩清慎忠勤 , 数十年尽瘁不遑 , 解组归来 , 犹自心存君国 。 殚臣力崎岖险阻 , 六千里出师未捷 , 骑箕化去 , 空教泪洒英雄 。 但这有什么用呢? 林则徐还是带着他想说却终没能说出口的话 , 住进了坟墓里 。 其实早在1842年 , 魏源就已完成林则徐的嘱托 , 依据《四洲志》完成《海国图志》50卷的编纂 。 后来该书又不断增补 , 到1852年全书内容已达100卷之多 。 在这部鸿篇巨著里 , 西方的科技、世界地理 , 以及主要西方国家的历史都有介绍 。 魏源更直截了当地提出: “师夷长技以制夷 。 ” 然而 , 正如林则徐当年所虑 , 此时的大清上至皇帝下至草民 , 都不需要这样的声音 。 林则徐、魏源等人的心血被当做“奇闻” , 而那些振聋发聩的呼喊竟像针入大海 , 未起一丝波澜 。 于是魏源也不再说话了 。 1857年 , 魏源去世 。 睡觉的人继续做梦 , 睡醒的人继续沉默 , 直到更响的炮声在耳畔轰鸣 , 惊得所有人更加迷失、恐惧、不知所措 。 林则徐死了 , 几十年后成为民族英雄为人们所纪念 。 不过 , 也有人责备林则徐 , 说他人生最后十年怂了 , 说假如他那时能振臂高呼 , “洋务运动”或许能早二十年到来 , 即便最终救不了中国 , 好歹也不至于落得后来那样惨 。 蒋廷黻先生就这样写道: “林则徐实在有两个 , 一个是士大夫心目中的林则徐 , 一个是真正的林则徐 。 前一个林则徐是主剿的 , 他是百战百胜的; 后一个林则徐是慢慢地觉悟了的 , 让主持清议的士大夫睡在梦中 , 让国家日趋衰弱 , 而不肯牺牲自己的名誉去与时人奋斗的 。 ” 在蒋先生眼中 , 林则徐俨然是一个沽名钓誉的伪君子 。

林则徐的最后十年,为什么怂了

▲ 蒋廷黻先生(1895-1965) 然而在最爱君看来 , 所谓的“知而不言” , 显然不是林则徐的锅 。 正如常说的那句话: 林则徐没有错 , 错的是那个时代 。 在当时 , 没有人愿意面对现实 。 大清还是那个万国来朝的大清 , 英夷还是那个要啥啥没有的英夷 。 地割了 , 款赔了 , 但天朝上国的美梦却继续做 。 没有人愿意听“我们不如他们 , 我们得向他们学习”这样的话 。 任何“人家比咱强”的声音 , 都会被视作异类: “你咋这么没自信呢?你骨头咋这么软呢?” 而林则徐 , 作为一个深受儒家思想浸染的清廷官员 , 他爱国 , 忧国 , 却也畏人言 。 在一个不能容忍不同声音的时代 , 还能指望林则徐说什么呢? 就像今日 , 我们发言尚且要顾虑汹汹舆论、当心网络暴力 , 如此又有什么资格要求当年的林则徐“鼓起勇气”做一个异见者 , 冒着牺牲名节的风险去说一些时人不爱听的话呢? 而历史的吊诡之处就在于 , 人们需要林则徐 , 需要他的“苟利国家生死以 , 岂因福祸避趋之” , 但却不给他生存的土壤 , 用众人之口封了他的口 。 所以说“林则徐”常有 , 但配得上“林则徐”的时代 , 罕见 。 希望我们的时代 , 配得上“林则徐”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