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从购物天堂到新消费之都的进化史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非凡油条(ID:ffyoutiao) , 作者:Mian , 题图来自:图虫创意 诗曰: 名花倾国两相欢 , 常得君王带笑看 。 解释春风无限恨 , 沉香亭北倚栏杆 。 春浓花艳佳人胆 , 月黑风高壮士心 。 讲论只凭三寸舌 , 秤奇天下浅和深 。 爱美的上海女人 20世纪40年代 , 张爱玲住在南京西路梅龙镇酒家的弄堂内 。 有一天 , 她到离家不远的“张记裁缝店” , 要求师傅为她做一条大红裙子 。 张裁缝上下打量了一番 , 觉得她身材瘦长、皮肤白皙 , 不宜穿大红色的裙子 。 但张爱玲坚持说:“我小时候没穿过好衣裳 , 所以想要穿得鲜艳夺目些 。 ”于是 , 一条猩红色丝绒镶金丝的高腰长裙做了出来 。 张爱玲穿在身上 , 哈哈大笑道:“我这身红裙 , 真要妒煞石榴花了!” 高兴之余 , 张爱玲想给裁缝店取个名字 。 这家店已经开了十几年 , 先是开在静安寺附近 , 后来搬到南京西路国际饭店附近 。 裁缝名叫造寸 , 张爱玲觉得大名当店名也蛮好 , “造寸 , 造寸 , 寸寸创造 , 把我们女人的衣裳做得合身漂亮” 。 就这样 , 南京西路的“造寸时装店” , 成为不少老上海人的回忆 。 张爱玲说从小没穿过好衣裳 , 这话倒是值得思量 。 其实1921年 , 她出生的第二年 , 上海街头就已经有人身着旗袍 , 不过 , 其中大部分是妓女 。 从烟花的时尚到全国女性爱美意识的觉醒仅仅花了四年 。 四年之后 , 旗袍就流行开来 。 1925年有人记载 , “上海妇女无论老的、少的、幼的 , 差不多十人中有七八人穿旗袍” 。 改良旗袍开始在上海滩出现 , 整体趋势是制作工艺由繁变简 , 版型由宽松变为紧身 。 旗袍更大众化 , 也能体现女性身材 。 但还有两点不行:一是长度太长 , 二是袖口肥大 , 不方便行走和工作 。 上海人虽追求时髦 , 却也要考虑自身需求 , 因此开始了漫漫改良路 。 1927年 , 上海女人还不敢直接剪短旗袍 , 只能先给裙尾打个蝴蝶结 , 袖口再稍微卷一卷 , 以此来“掩饰真意” 。 第二年 , 就有人大胆地做出了短款旗袍 , 长度几近膝盖 , 还出现了以袜代裤的风潮 。 有评论家坐不住了 , 他们撰文称:“这种新改变的旗袍 , 穿起来可说时髦极了!美丽极了!可是一双肥满而圆润的大腿 , 暴露在冷冽的天气之中 , 仅裹着一层薄薄底丝袜 , 便能抵御寒气的侵袭么?” 这可以说是报章上“要风度不要温度”在百年前的同款问号 。 再后来 , 旗袍继续缩短 , 袖口随之缩小 。 除出现花边运动(即在旗袍四周加上花边)外 , 旗袍左襟和袖口都开起了叉 , 渐渐地还有了短袖 。 总之 , 怎么时髦怎么来 。
旗袍原本是满人服装 , 上海女人不愿穿上衣下裙的旧式旗袍 , 只因一片布料裁制的旗袍 , 可塑性更高 。 像是蕾丝花边、丝须边、盘扣等时尚元素 , 可以随意添加 , 正所谓“一件旗袍 , 千面女郎” 。 难怪现在新媒体编辑 , 常常想出《张爱玲是最早的时尚博主》这种标题 。 后来旗袍成为了张爱玲的符号 , 而张爱玲则成为了旧上海的符号 。 在她的身后 , 则是中国消费者不断觉醒的消费需求 。 20世纪上半叶 , 她住的南京路上 , 不但有造寸时装店 , 还有广生行等化妆品公司 , 先施等四大百货公司 。 建国后 , 又出现了永久自行车等生产厂家 。 90年代外资商超入华 , 选址也首先考虑南京路 。 某种意义上说 , 上海重塑了中国的消费景观 。 上海滩每诞生一个新的品牌或业态 , 背后都是中国消费需求的集合与象征 。 无数中国民族品牌从上海滩出发 , 成为服务全体国人的新品牌 。 随着百货公司落幕 , 今天 , 中国的新消费不再只是南京路和老字号 。 但借助上海滩的互联网公司 , 人们仍然频繁买到更多的新鲜玩意儿 , 只不过不再只是“产自上海” , 而是“来自上海” 。 国货与本土零售 1909年 , 中美两家大公司因为一瓶花露水对簿公堂 。 美国林文烟公司觉得广生行刚上市的双妹花露水 , 抄袭了自家公司久负盛名的佛罗里达水 。 双方就商标等问题展开论辩 , 法院还请了专门的化验师比较 , 最后得出结论:两者用料相同 , 只不过广生用料更重 , 林文烟之香附六日 , 而广生之香则耐至十二日 。 中国公司输了 。 然而赢了官司的美国人却发现 , 几天后广生行刊登了一则新广告:双妹花露水经皇家化学师布朗氏验过留香十二天 。 原来 , 广生行根本没想打赢官司 , 它只想借法庭之口向社会证明:广生行的花露水质量不亚于洋货 , 且留香时间更长 。 1903年开在南京路的广生行 , 是中国第一家工业化生产化妆品的公司 。 清末 , 土产化妆品制法简陋 , 而且香粉中的铅质有害于皮肤 。 洋货用料考究 , 还兼具润肤、杀菌等多重功效 。 走在时尚前沿的上海人 , 分分钟想弃国货而去 , 只可惜洋品牌太贵 。 以雪花膏为例 , 1920年法国孩儿面售价7角5分 , 美国夏士莲售价1元 。 彩妆的价格更贵 , 30年代一支欧美口红2元左右 , 而上海女工月均工资为6~20元不等 。 有钱人才用得上欧美货 , 大部分人只能咬牙用日货 。 市场亟需价格低廉、质量过得去的国货品牌 。 广生行的出现 , 弥补了这个空白:首先是明摆着的低价 , 双妹雪花膏售价1角 , 可以买到两斤粳米;其次借着和美国公司的官司 , 让大众确立“质量不差”的心智;最后广告从强调药效到强调增白 , 顺应了上海女人的爱美之心 。 功效明确、价格公道的土货很快赢得了消费者的注意 。 而负责零售的百货公司们也很快闻风而动 , 不仅积极引进了这些惹人注意的货品 , 还在零售方式上做出了属于自己的创新 , 帮助上海在世界零售行业拥有了一席之地 。 如果你在1934年走进上海南京路上的永安百货公司 , 你会看到面前摆着一堆白色的碎皂片和香精 。 短短几分钟内 , 这些原料经由四五台机器 , 接连变成皂粉和皂条 。 最后被切成小块 , 打上形状和花纹 , 包上黑纸金带 , 成为最后的润肤香皂成品 。 这是永安的新式制皂机器表演 。 当天 , 凡是进店购物的顾客 , 都可以免费领取一块香皂 。 当时 , 南京路有四大百货公司——永安、先施、新新、大新 。 作家白先勇儿时从未见过这么多高楼大厦聚集在一个城里 , 他童年时代最兴奋的经验 , 就是逛这四大公司 。 其中最让他难以忘怀的 , 是永安公司门内 , 挂着一幅霓虹灯制成的英文标语:The customer is always right 。 (顾客永远是对的)
推荐阅读
- 上海:新基建观察之A:解密上海这个AI数据“MALL”
- 普天蓝:中国最高的建筑
- 『购物卡』【辟谣】网传“明珠超市购物卡免费送”信息系不实消息
- 「警民直通车上海」网络贷款套路多
- 警民直通车上海:【执法实录】伸向移动支付的“黑手”
- 上海@上海:“一网统管”加快城市治理现代化
- [上海]上海:总投资超500亿元两大产业园开园
- 「上海奉贤」援鄂队员一家三口终团聚 回家的第一顿团圆饭“真香”
- 健康促进@上海:把“防疫经验”转化为健康生活方式
- 上海杨浦:胆真大!酒后驾车、无证驾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