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五号重生记 揭秘“胖五”成功背后的一波三折( 四 )

2018年11月30日 , 改进后的芯一级氢氧发动机 , 在长程试车过程中出现问题 。

李东告诉采访人员 , 这一次航天人反应更快 , 根据故障原因 , 研制团队对发动机的局部薄弱环节进行了改进 , 提高了结构的动强度裕度 。

2019年3月29日 , 发动机试车故障的归零工作及改进验证全部完成——两次长程试车验证顺利通过 , 第二次的问题就这样解决了 。

但很快 , 他们就迎来了第三次遭遇战 。

2019年4月4日 , 在长征五号遥三火箭的总装工作进入到最后阶段时 , 一台用于后续任务的芯一级氢氧发动机 , 在试验数据分析过程中 , 出现了异常振动频率 。

真可谓一波三折 , 再次验证了那句话:科学探索的道路从来不是坦途 。

不带一丝疑虑上天!李东说 , 研制人员顺藤摸瓜 , 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发动机局部结构 , 对复杂力热环境非常敏感 , 容易引起共振 , 一旦激发 , 不易衰减 。

2019年7月 , 研制人员完成了对发动机的结构改进 , 并完成了十几次大型地面试验 。

至此 , 困扰长征五号两年多的发动机问题 , 终于排查完毕 。

根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的统计 , 长征五号从2017年7月2日遥二失利 , 到2019年12月27日遥三发射成功 , 历时908天 , 累计进行了40余次关键技术试验 。

908个日夜 , 无数次跌倒后又重新爬起 。 而最大的硬骨头——氢氧发动机 , 也在两年多时间里完成了凤凰浴火、涅槃重生 。

按照龙乐豪的说法 , 900多天 , 这样的间隔时间——超出了任务失利后再进行后续飞行的周期 , 在长征火箭的历史上是属于比较长的 , 他印象里甚至还没有间隔这么长时间的归零 。

我们当然希望间隔时间缩短一点 , 但科学研究不可能随主观愿望改变 。 龙乐豪说 , 长征五号遥二火箭的失利 , 是在复杂力热环境相互作用下 , 发动机某一零部件组件出现失效——这个问题隐藏得比较深 , 大多数情况下不出现 , 只是偶尔出现 , 然而一旦出现 , 就是灾难性的结果 。

在他看来 , 这次归零 , 终于把这个捣蛋的魔鬼逮住 , 尽管耗费时间长 , 却值得 。

我们都憋着一股气

事实上 , 揪出魔鬼 , 再造发动机 , 并非几个团队就能完成 。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六院北京11所副所长颜勇告诉采访人员 , 长征五号遥二火箭发射失利 , 把拥有金牌动力美誉的液体动力事业推向了风口浪尖 , 芯一级大推力氢氧火箭发动机出现的故障 , 让发动机研制队伍承受了异常巨大的压力与考验 。 该所借助集团和六院的力量 , 利用一切有效资源 , 开展归零工作——可以说 , 这是一场技术攻关的全国大联合 。

我第一次见到这么多院士齐聚一堂!北京11所质量主管吕威说 , 他印象最深刻的一次评审 , 有25位院士和5位大学教授作为特邀专家来到现场 , 听取发动机研制工作情况 , 提出意见建议 , 系统内的近60位领导专家也参与到交流讨论中 。

事实上 , 两年前的任务失利之后 , 很多人也在跃跃欲试 , 期待重归战场 , 大显身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