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已回答“钱学森之问”

在腥风血雨的中国当代史上 , 能够全身而退的知名人物不多 。 而如钱学森一样 , 生前宠幸有加 , 身后备极哀荣 , 则是凤毛麟角 , 甚至绝无仅有、独此一家了 。 钱学森死了 , 却留下个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 让无数后人无比纠结 。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很多人提起这句话 , 总是和钱学森一样痛心疾首 。 钱学森是当之无愧的杰出人才 , 难道他不是“我们的学校”培养的? 钱学森当然不会犯如此低级的逻辑错误 。 这句话只是其中之一 , 还有另外一句:“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 , 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 , 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 。 ” 钱学森也是当之无愧的大师 , 但是他是我们“民国时期”的学校“培养的大师” 。 很显然 , 钱学森对比的重点 , 是“民国时期”和“民国时期”之后 , 却被某些人有意无意忽略 。 “钱学森之问”之前 , 还有个著名的李约瑟之问 。 著有《中国科学技术史》的英国人李约瑟 , 在上个世纪曾问:为什么近代自然科学只能起源于西欧 , 而不是中国或其他文明? 或许 , 中国已经开创了一个时代 , 可以回答李约瑟之问 , 那就是民国时代 。 正如钱学森所言 , “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 , 其成就至今无人能及 。 民国时代 , 是一个大师辈出、群星辉耀的璀璨时代 。 民国时代 , 大师不局限于文学、社会科学领域;自然科学领域 , 也是大师辈出 。 其中的代表 , 是获得诺贝尔奖的李政道和杨振宁 。 或许有人会说 , 他们不是在美国取得的成就吗?此言看似有理 。 我也可以反问 , 恢复高考近四十年了 , 那么多高考佼佼者到了美国 , 怎么没有出一个李政道或杨振宁?搞得清华大学要把早就过气了的杨振宁请回来装点门面 , 不也悲乎? “民国时代培养的大师”钱学森 , 在大陆神一般的地位 , 足以说明一切 。 谁来回答“钱学森之问”? 中国有句老话 , 解铃还须系铃人 。 回答“钱学森之问” , 钱学森才是最佳人选 。 当他在《人民日报》发表《发挥集体智慧是唯一好办法》时 , 当他在《中国青年报》发表《粮食亩产会有多少?》时 , 当他在《知识就是力量》上发表《农业中的力学问题》时 , 有谁知道 , 他到底是在讲科学 , 还是在为伟大领袖背书? 学成文武艺 , 货与帝王家 , 是中国所谓士大夫的终极梦想 , 难道钱学森能逃脱这个魔咒? 钱学森回国后 , 他在科学上的所谓成就 , 不值得大吹大擂 。 不就是两弹一星吗?两弹美国佬早就造出来了 , 人家连月球都上去了 , 自豪什么?没有两弹 , 中国也不可能再做殖民地半殖民地;有了两弹 , 昨天的老大哥要收拾你 , 还得靠美国佬来救驾 。 以钱学森在科学上的成就 , 如果他留在美国 , 江湖地位未必能超过李政道和杨振宁 。 他可以像回国后一样指手画脚、呼风唤雨吗?绝无可能!君不见杨振宁都耐不住寂寞 , 回来歌颂我们的教育制度了 。 极具讽刺意味的是 , 这样的教育制度 , 正是钱学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教育制度 。 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猜测 , 钱学森回国 , 其真正动机到底是爱国 , 还是想实现士大夫的终极梦想 。 即使是爱国 , 在有若干蠢货到今天为止都还搞不清楚爱国到底应该爱什么的地方 , 钱学森爱国又是爱的什么?如果他爱的是人 , 他是不是应该为大饥荒中死去的几千万人深刻反省?如果他不爱人 , 他这样爱国有意义吗? 官方给钱学森的历史地位 , 是“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火箭之王”、“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 , 也就是“两弹一星”之父 。 和几千万人的生命相比 , 两弹一星就是个屁 , 甚至连屁也不是 。 哪怕他只是做了帮凶 , 也足以抵消他的任何功绩 。 据说 , 钱学森直到1993年仍然坚持他当年对粮食亩产的推算 。 他是坚持真理 , 还是冥顽不化?或者不敢直面几千万冤魂?即使将来的某一天 , 粮食亩产万斤真的成了现实 , 就能证明他在《人民日报》发表的文章是正确的?就能证明毛时代的亩产万斤是现实的?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的后半生 , 就是最佳答案 。 为什么“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 , 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 , 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 。 ”因为民国时期的大学精神 , 乃是“独立之精神 , 自由之思想” 。 2014/05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