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岗到青莲岗 六七千年前淮河史前文明的“复活”( 二 )

**从黄岗到青莲岗 六七千年前淮河史前文明的“复活”**

  青莲岗文化是淮安文化的根

  寻根

  研讨会的各位考古专家目光不仅仅聚焦在黄岗遗址这50000平方米的范围内 , 而是穿越时空 , 从更广阔的天地间思索这一件件文物背后的历史密码 。

  江苏考古学界的老专家邹厚本研究员深情地说道:青莲岗文化是一代代江苏考古人的心结 。

  黄岗遗址北面约20公里的古淮河边有一座小土岗 , 名叫青莲岗 , 1951到1958年 ,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代的江苏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发现了石器、陶器、炭化后的籼稻粒及渔猎用具、红烧土建筑残迹等 , 确定这里是一处距今六千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人类遗址 。 因为青莲岗遗址 , 考古学家便将六千年前中原和东南地区之间的众多古人类活动遗址统一定名为青莲岗文化 。 青莲岗这个名字 , 名噪一时 , 写进了诸多考古学教材和论著中 。

  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 随着我国考古事业的深入发展 , 考古工作者在山东、上海、苏南和浙江等地相继发现了更多、更有代表性的五千到七千年以前的古人类遗址 , 山东地区的大汶口文化、北辛文化 , 长三角地区的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等纷纷独立 。 而淮安地区的青莲岗遗址本身遭到破坏 , 周边地区也没有进行系统的考古发掘 , 因此 , 青莲岗文化的范围从跨越数省被逐步蚕食 。 到了1974年长江下游新石器时期学术研讨会时 , 提出并坚持青莲岗文化的南京博物院考古部原主任纪仲庆自嘲为:孤军奋战 , 大败而归 。

  青莲岗文化被历史所淡忘 , 但是作为五千到七千年前最具代表性的淮安史前文化 , 始终是淮安人心目中文化的根 。 2018年黄岗遗址石破天惊的发现 , 重新唤醒了江苏考古人对青莲岗文化的心结 , 也重新向世人宣告淮安史前文化探索的新纪元 。 2012年 , 老淮阴地区范围内的宿迁市泗洪县顺山集发掘出来距今8000年前的古人类聚落遗址 , 改写了江苏文明史 。 由此 , 江苏考古人再次将目光聚焦在苏北的淮河下游 。

  2018年以来 , 南京博物院和淮安市博物院联手 , 在黄岗遗址的发掘中 , 充分挖掘现场遗址信息 , 利用地层学、器物学、古生物学、科技考古等多种手段 , 国内众多考古专家和考古科研团队通力合作 , 让黄岗遗址成为最能体现淮河下游六七千年前古人类文化遗存 。 2018年上半年 , 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在古淮河到黄海之滨的淮安、盐城进行了多处考古调查 , 初步发现了淮安区的凤凰墩、西韩庄、茭陵集、山头、严码以及阜宁县梨园遗址等一批同黄岗遗址聚落特征、文物类型相似且年代相近的遗址 。 这就充分证明 , 黄岗不是孤零零的一群人 , 而是整个淮河下游土著先民大家族中的一支 。

  在这次成果论证会上 , 南京博物院的考古专家详细论证了黄岗遗址与周边遗址的关系 。 距今7300到6200年左右的黄岗一期遗存跟凤凰墩等遗址一起 , 形成了与周边蚌埠双墩一期遗址、濉溪石山孜二三期遗存、沭阳万北一期遗存、灌云大伊山早期遗存等较为相似却自身特征鲜明的考古学文化;距今6200到5800年的黄岗二期遗存 , 又同南面高邮龙虬庄文化关系极为密切 。 因此 , 专家们基本同意 , 可以将这支距今7000至6000年之间 , 主要分布于淮河下游地区的土著文化 , 重新定义为青莲岗文化 。

从黄岗到青莲岗 六七千年前淮河史前文明的“复活”

**从黄岗到青莲岗 六七千年前淮河史前文明的“复活”**

  淮河流域古文明是华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愿景

  淮安地处淮河下游 , 位于大运河与淮河交汇处 , 也是江淮平原文化南北走廊的重要区域 。 淮河生态经济带等国家战略的提出 , 同样有着深远的淮河流域人文历史背景 。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 , 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提出区系类型理论 , 将我国古代新石器时代到文明起源时期的考古学文化划分为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为重心的北方、以山东为中心的东方、以关中(陕西)、晋南、豫西为中心的中原、以环太湖为中心的东南部、以环洞庭湖与四川盆地为中心的西南部、以鄱阳湖-珠江三角洲一线为中轴的南方等几大板块 。 其中 , 淮河流域当时仅有青莲岗等少数典型遗址 , 因此重视程度不高 。 近年来 , 随着高邮龙虬庄、蚌埠双墩、泗洪顺山集 , 尤其是淮安黄岗遗址的发掘 , 淮河中下游流域的古代人类文明演进 , 逐渐清晰起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