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科技特派员王衍成:二十八年坚守,只为茶花满山开( 二 )


「科技日报」科技特派员王衍成:二十八年坚守,只为茶花满山开

----「科技日报」科技特派员王衍成:二十八年坚守 , 只为茶花满山开//----

----「科技日报」科技特派员王衍成:二十八年坚守 , 只为茶花满山开//----

  自从开始育苗 , 王衍成回家的频率大幅提高 , 几乎每个周末都回 。 从市区到村里 , 公路土路山路总共60公里 , 为了省路费 , 他骑自行车 , 单程要花3个半小时 。 村里人都夸他是个大孝子 , 母亲满怀幽怨:他又不是回来看我

  这批扦插的苗子成活了72株 , 实现了单株到株系的跨越 。 这是陕茶1号获得成功的关键一步 。

  第二年 , 王衍成需要栽植茶苗 , 再度面临土地问题 , 只好又去找父亲 。 这回他选择智取 。 育苗建园是单位安排的工作 , 你不让弄 , 我要丢饭碗 。 他可怜巴巴地说 。 父亲无奈 , 点了头 。

  有了此前的成功 , 王衍成觉得这事不难 。 谁知 , 由荒地换成熟地 , 当年的茶苗却全军覆没 。 接下来两年遇到干旱 , 一株茶苗都没留下来 。 王衍成惨遭三年败 。

  机械化推广

  一桶金的诞生

  不得不说 , 全国茶叶学会代表大会对王衍成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 1997年 , 他在会上听专家说 , 茶叶要实现机械化加工 。

  王衍成在学校学到的是:名茶只能手工制作 , 不可能用机械做出来 。 专家的话让他很疑惑 。 正好那段时间 , 岚皋县茶叶站弄来一台茶叶加工设备 , 站长喊他一起试试 。 两人埋头研究了3天 , 发现这东西了不得 。

  过去农民加工茶叶 , 一人1天做1斤 , 还得有专业技术人员现场指导;通过机械加工 , 一晚上就能做20多斤 , 而且品质很好、质量统一 。 王衍成决定代理该设备 。

  起初他想得很简单 , 在厂商、用户间牵个线 , 把设备拉回来卖给茶场 , 钱一收 , 继续上班 。 但操作起来却不是这么回事 。 1998年春天 , 他买回30多台设备 , 茶场不肯付款 。 用户振振有词:你这设备我们不会用 , 见都没见过 , 不好使咋办?

  大家说得不无道理 , 王衍成无言以对 。 问题是 , 这一车设备还欠着13万多元货款 , 对于月工资不到600块的他来说 , 这是个天文数字 。

  育苗失败、资金被套 , 讨债的人守在他家不走 。 王衍成心慌意乱 , 他贷款2万元还给厂商 , 剩下的钱只能等茶场做出产品才能拿回来 。 他办了停薪留职 , 奔波于各茶场 , 一台一台调试设备 , 挨家挨户教大家用 。

  忙活了几个月 , 30多台设备收效显著 。 下半年 , 王衍成收回了全部货款 , 还赚了一万多元 。 有第一桶金 , 又有了时间 , 他把全部精力投入到育苗上 , 收获了1500多株茶苗 。 1999年 , 他圈了4分地 , 建起茶园 , 为品质实验和扩大繁育奠定了基础 。

  王衍成的事业迎来强势反弹 。 第二年他花30多万元拉回3车设备 , 第三年引进的设备价值百万 。 10多年来 , 他总共引进万余台茶叶加工设备 , 配套给近千家茶场 。 机械化生产在安康茶产业中迅速推广 , 乡亲们的日子滋润了 , 他自己的腰包也鼓了起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