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凯歌的白昼与流星,第五代导演的高光与错位( 三 )

之后 , 从《天下无贼》《夜宴》对权势的嘲弄和理想生活的心之向往、《非诚勿扰》戏谑与深刻的不再 , 到《唐山大地震》《一九四二》的严肃与怜悯、《我不是潘金莲》的反思 , 以及《芳华》的追忆 , 善于利用题材来收割观众的好感 , 并能在上层意识形态与观众达成微妙共识的冯小刚 , 他和他的作品都活得越来越明白 。

陈凯歌的白昼与流星,第五代导演的高光与错位

图7/7

迎着改革开放之力 , 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霍建起、李少红、冯小刚……这批在少年时代卷入了社会漩涡中的导演 , 历经十年浩劫的磨难后 , 接受了专业的教育 , 带着新思想与新表达投身于传统批判和文化反思的影像革命中 , 在每一部影片中寻找新的角度与突破 。 对社会转型与时代变迁的感触 , 加之生活阅历带来的生存能力 , 都让他们在新时代站稳了脚跟 。

第五代导演让后人能够更为形而上地在历史题材中孕育宏大叙事、在商业浪潮中适应国际表达、或在宗教情结中启发生命言说 。 而如今 , 随着中国电影的发展 , 尤其是在一系列先进的、更为进步的主题和思想萌芽后 , 第五代导演着眼于历史和文化的宏大叙事格局承受了极大的消解 。

功名成就后、新人辈出时 。 当第五代导演的群体特征和创作优势 , 逐渐在与商业和市场的妥协中被抹平时 , 市场期待的 , 是回归生命和生活议题后 , 更具人生阅历和独立思考的他们再露锋芒 。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 不代表手机腾讯网立场 。 版权归自媒体所有 ,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