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凯歌的白昼与流星,第五代导演的高光与错位( 二 )

时代的辗转下 , 磨不尽陈凯歌的浪漫情怀 , 《白昼流星》便是如此 。 在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七个单元故事中 , 有管虎导演的《前夜》、张一白导演的《相遇》、徐峥导演的《夺冠》 , 薛晓路导演的《回归》、宁浩导演的《北京你好》和文牧野导演的《护航》 , 陈凯歌操刀的《白昼流星》作为压轴 , 是一个关乎神州航天以及脱贫事业的故事 。 而七个故事背后 , 是两代导演的合作 , 也暗藏着较量 。

《我和我的祖国》于国庆档上映后 , 7部短片 , 唯独《白昼流星》争议最大 。 一方认为脱离实际、情节转折突兀、逻辑失控;一方则表示这些逻辑漏洞恰是该片最为出彩的地方 , 它将用少年愿景和祖国赞歌温柔的进行了勾连 。

陈凯歌的白昼与流星,第五代导演的高光与错位

图4/7

可以看到 , 陈凯歌自《霸王别姬》之后的作品 , 仿佛自带了筛选机制 , 两级分化成为其作品的标识 , 他的浪漫情怀、白昼与流星已不能包揽受众市场的喜好 。

而在《演员请就位》中 , 对作品表达如此诗意的陈凯歌却又是个实干家 。 没有唬人的大道理和一套一套的表演理论 , 有的只是基于实战经验而练就的一针见血 。 这种对演员有实际性帮助的点拨 , 反而不似他作品惯有的争议 , 得到了屏幕前观众的一致认可 。

其实包括陈凯歌在内 , 第五代导演在与当代观众的审美断层和口碑错位面前 , 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迷思 。

陈凯歌的困惑 , 第五代导演的集体迷思

1978年初 , 北京电影学院迎来文革后第一次本科招生 。 在这场过万人报名参加的招生中 , 最终共有159人被录取 , 其中最受关注的两个班则是诞生出张艺谋、顾长卫、穆德远、赵非 , 以及陈凯歌、田壮壮、李少红、霍建起等人的摄影系和导演系 。 似乎就是从这些人踏进北京电影学院校门的那一刻起 , 中国电影的明天就被预言了 。

对于陈凯歌和张艺谋而言 , 1984年是关键性的一年 , 那一年他们合作拍摄了《黄土地》 , 导演陈凯歌 , 摄影张艺谋 。 影片上映后 , 不仅在国内引起了空前轰动 , 也获得了第38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银豹奖 , 被影评人誉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伟大的中国影片” 。 自此 , 陈凯歌和张艺谋站在了中国影坛的中央 。

陈凯歌的白昼与流星,第五代导演的高光与错位

图5/7

陈凯歌、张艺谋合作拍摄《黄土地》

如今 , 35年过去 , 《黄土地》后的这些年 , 陈凯歌的剧情片《孩子王》获得第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导演特别奖、文艺片《霸王别姬》成为首部获得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的中国电影、剧情片《和你在一起》获得第2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无极》提名美国电视电影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奖、古装片《赵氏孤儿》获得第13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华语电影杰出贡献奖……

作为第五代导演中无论是出身还是精神都极具贵族气质的导演 , 陈凯歌的电影作品总是沉湎于矢志不渝的执着 , 虽然投放进大众市场后 , 迎来了“一半海水 , 一半火焰”的两重景观 , 但它们在艺术追求上的成功却又不无法被抹去 。

梅花香子苦寒来 , 宝剑锋从磨砺 。 从摄影转职导演的张艺谋是第五代导演中 , 最基层、最有泥土气息的那个人 。 在《红高粱》后 , 《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活着》的农民生活与视角背后 , 是他扬起头颅的高贵思想和境界 。

陈凯歌的白昼与流星,第五代导演的高光与错位

图6/7

而从《有话好好说》《一个都不能少》《我的父亲母亲》到《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再到《金陵十三钗》《长城》《影》……在时代的轴轮下 , 张艺谋所追求的艺术虽然依旧不回避生活和敏感 , 但也有了渐趋主流的角度 , 迎合着越来越多人的口味 , 也在《三枪拍案奇案》《长城》的“翻车”里接受着大众市场的检阅和批判 。

而在“是否能被列为第五代导演”这一问题上依然具有争议性的导演 , 冯小刚算是商业上最成功的那代导演代表 。 《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一声叹息》《大腕》《手机》的戏谑和幽默调侃背后 , 是小人物对现实无法抗拒的无奈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