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流量地理(三):导演光影留春秋( 二 )

图5/15

入行时 , 李仁港已经没有前辈如张彻、徐克等人的宽松环境 。 而当他大刀阔斧北上时 , 独特的美学风格又让他被调侃为“飞碟帽四部曲教父” 。 从《天将雄狮》到《盗墓笔记》 , 甚至是在映的《攀登者》 , 他始终不改骨血里的港式煽情基因 , 哪怕客观剧情和演员表演已“无法支撑” 。

刘伟强的“洪荒之力”是从《建军大业》爆发的 。 他给主旋律加入更多商业元素 , 也顺服了鲜肉演员的流量逻辑 。 而在此之前 , 他是杜可风口中“手提摇镜技术全行业最棒”的人 。

1996年 , 刘伟强执导了《古惑仔之人在江湖》 , 甚至成为一代内地青少年的集体回忆 。 《无间道》则是刘伟强自己开公司后投拍的第一部电影 。 当时 , 很多人说他是香港电影的“救星” , 但刘伟强只是觉得自己运气好 , “我们60后这一代不能把香港电影弄垮” 。

中国流量地理(三):导演光影留春秋

图6/15

刘伟强

作为60后香港导演的中坚力量 , 刘伟强“北上”突围的原因在于“破旧立新” 。 始终在保持商业性的同时 , 运用复杂的叙事、交错的时空、以及考究的镜头赋予电影新的生命力 。 尽管献礼期监制的《烈火英雄》和执导的《中国机长》都未臻上乘 , 但它们仍然是“中线附近”的商业片 。

香港影人可怕的不是金字塔尖 , 而是始终稳定的塔基 。

在李仁港和刘伟强献礼时 , “北上三巨头”扛把子的林超贤执导的新片《紧急救援》 , 在10月2日发布了“祖国有我”海报 。 这是继《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之后林超贤对主旋律题材的“三连杀” 。

中国流量地理(三):导演光影留春秋

图7/15

林超贤

对于“北上”港导来说 , 《湄公河行动》有着强烈的借鉴意义 。 它让“尽皆过火 , 尽是癫狂”的香港电影找到了与主旋律的结合点 。 电影中 , 公安角色不再扁平刻板 , 有着普通人常见的感情失败、婚姻破裂问题 , 被赋予了更多时代感和真实性 。

在50后香港导演徐克、王晶宝刀不老时 , 60后的李仁港、刘伟强、林超贤、庄文强、周星驰“北上”用香港电影工业模式在内地起到了绝佳的化学反应 。

归去来兮 , 南来北往 , 内地和香港电影的“前缘” , 或许正是从70年前离开北平南下香港的胡金铨开始的 。

北京:京都与离都

上一代的京籍导演 , 有着强烈的“京都情结” , 环渤海地区的导演也热爱“进京” 。 作为一种共同的文化心理 , 表现于具体作品中 , 对都城的情感又是因人而异的 。 比较集中的是表现不同时代边缘人物 , 生存于北京的情感宣泄 。

张元的《北京杂种》、管虎的《头发乱了》都洋溢着对既定秩序的叛逆以及对自身梦想的追寻 , 并着力表现出这两者交融、冲突所带来的人物生活状态 。 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则以“无父一代”的少年们在特定历史环境下脱离社会约束、放纵青春的成长故事隐喻了一个城市的过去 。

中国流量地理(三):导演光影留春秋

图8/15

管虎

新一代的京籍导演(包括环渤海的山东、辽宁、河北) , 以吴京、薛晓路、陈思诚、彭大魔、宋阳、黄渤为代表 , 呈现了鲜明的“离都倾向”:北京和北京生活的人不再成为镜头的焦点 。

《战狼》在非洲 , 《北京遇上西雅图》重头戏在西雅图 , 《唐人街探案》三部曲从泰国搬到纽约再去往日本 , 《西虹市首富》中的“西虹市”甚至是虚构的 , 《一出好戏》发生在荒岛 。 我们当然可以说这是开辟新叙事空间的“巧合” , 但它们确实反映了“远离”北京的一种集体无意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