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八成大学生“打卡”自我监督( 三 )

  今年寒假 , 刚刚飘过英语四级的朱安在自己的计划清单上加了一行每天学英语1个小时 , 以应对此后的大学英语六级考试 。 按照计划清单上的日程 , 打卡第一天 , 她7点起床 , 拿出手机准备开始学习 。

  第一天的任务在不到1个小时的时间内完成后 , 朱安没有在朋友圈里分享自己打卡的信息 , 而是悄悄把链接转发到了自己的小号 。

  打卡只是为了记录学习 , 并不是给别人看的 。 她很反感每天在朋友圈打卡 , 总觉得时间长了容易流于形式 , 或者变成朋友圈里的表演 。

  寒假期间 , 朱安每天要投入三分之一的时间完成不同的打卡任务 。 她学会了日语五十音图、完成了一套口语课程、让自己的体重减轻了10斤 。

  打卡 , 对于朱安来说像是身边的朋友 , 陪伴自己完成每天的任务 , 可对于沈阳一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孙宇泽来说 , 打卡更像是一个自我提升课堂 。 他的漫漫打卡路就是从他决定成为一名体育特招生开始的 。

  孙宇泽在微博上看到体育博主每天使用健身打卡App训练 , 就试了试 。 因为有良好的体育基础 , 起初他打卡时来一点儿也不费劲 , 在新奇和满足的驱使下 , 他暗暗下决心一定要完成这个任务 。

  高三寒假期间的集训 , 让他逐渐不太看重运动类App提供的训练项目 。 北方的冬天 , 户外气温摄氏零下十几度 , 体育队的队员捱着刺骨的低温在操场一圈圈地跑、一遍遍地练习着高抬腿 。 好不容易捱到晚上7点多训练结束 , 又要马不停蹄地赶回学校上晚自习 。 晚上回到家 , 他只想倒头就睡 , 根本没有心情打卡 。

  如今 , 孙宇泽在课堂上学到更多更为专业、系统的体育锻炼方法 , 健身打卡App在他眼里就没那么实用了 , 他索性放弃了打卡 。

  虽然自己不再打卡 , 但孙宇泽依旧认为打卡是最有效、最方便快捷的自学方式 , 他相信只要自己意志足够坚定 , 就能做到心中有卡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