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建厂辛酸史:劳动充裕但管理难,中国老板曾遭员工集体离职( 三 )

高架桥背后蓝色金属板围起来的区域即将建成一栋电子厂研发楼

在高架桥背后 , 有一块区域被蓝色的金属板围了起来 。 周元林指着那片区域说 , 半年之后 , 那边建成一座占地几百平方米 , 能容纳三千人的研发楼 , 即将入驻的是一家台资电子厂 。 周元林所在的公司负责这栋楼的建造 。

早在2008年 , 周元林就跟着公司来了印度 , 第一个项目是富士康的金奈工厂 。 之后 , 越来越多的客户要在印度办厂 , 周元林和同事就跟着客户来到印度 , 为他们盖工厂 。 目前 , 除了班加罗尔的这栋研发楼 , 他手上还有在迈索尔的两个工厂在同时进行 。

诺伊达的手机厂 , 金奈的电子厂 , 普耐的电器厂 , 海得拉巴的光纤厂 , 班加罗尔的太阳能厂 , 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把工厂搬到了印度 , 印度的中国制造地图也逐渐成型 。

在过去的一年半里 , DivayPranav感觉到了中国人来印度投资建厂的热情明显升温 , 他在印度政府所属的投资促进机构InvestIndia任职 , 在过去的5年担任对接中国投资的高级助理副总裁 。 他看到 , 智能手机及其配件、电器、光纤、纺织 , 几乎所有类别的制造业都在寻找在印度的投资机会 。

人工成本低 , 抢占未来市场 , 国际化基地 , 去印度开工厂的原因很多 。 但背后的辛酸可能更多 。

到印度去

作为人口仅次于中国的第二大国 , 印度吸引中国工厂的首要原因就是充裕的劳动力 。

“我们属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 , 中国招工难 , 工资水准也上升快 , 我们的客户本身也是全球化的 , 综合考虑到这些因素 , 我们决定来印度 。 ”陈晓(化名)所在的工厂主要生产箱包、鞋服 , 是国内最大的箱包制造企业之一 , 目标是做“箱包鞋服行业的富士康”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