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则臣:运河之子,一路北上( 二 )

徐则臣 , 是“运河之子” 。

生在连云港东海 , 家后面就是一条条河 , 徐则臣初中的校门口就是江苏最大的一条运河 , 石安运河 , 成年后他在淮安生活过几年 , 大运河更是从这里穿城而过 。 他说 , “我们江苏大部分地区 , 包括苏北 , 水都很多 。 对水我们有一种天然的亲近 , 这种感情是很日常的 。 一部长篇小说 , 如果情感的东西跟不上 , 我不会去写;硬写出来肯定会很难看 。 ”

19岁开始写作 , 大运河便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徐则臣的小说背景 , 完全是无意识的 , 到他大学毕业以及工作后 , 他才发现运河是个宝藏 , “《花街》、《石码头》 , 我的小说最早像样的一批小说里 , 运河作为背景就开始被凸显出来 。 ”

然而 , 2014年准备写《北上》时 , 徐则臣却突然发现自己对运河的了解“不够” , 于是他决定干一件大事——把京杭大运河走一遍 。 “我已经很熟悉运河了 , 但你真正要写它 , 就会发现对它的了解远远不够 。 你过去只是在用望远镜看它 , 在望远镜里面 , 这条河跌宕起伏 , 貌似非常清晰 。 但是真正要写的时候 , 你可能从细节上一个个落实下去 , 仅有望远镜里的熟悉是不行的 , 得动用放大镜、显微镜去看 。 ”

京杭大运河全程涉及到四个省两个直辖市 , 全长1797公里 , 贯通五大水系 , 徐则臣在不同的水域有针对性地做了田野调查 。 “这个过程中我要解决我对运河本身的一些疑问 , 包括地形地貌、河流的方向与历史上的多次改道等 。 另外 , 还要实地感受一下各个河段 , 敞开各种感觉 , 用身体去感受 。 作家的田野调查跟学者考察不一样 。 我可能到河边就是站一站 , 闻闻那个水汽 , 看看周围的植被、民居 , 河边居民的状态 , 我要的那个东西就有了 。 充分的田野调查让这条河在你的头脑里越来越形象 , 越来越生动 , 越来越具体 。 写小说并非无中生有 , 发面蒸馒头你也得有个面引子 。 对运河的全方位的感性的认识对我的写作也很重要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