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中,是什么让清政府拿香港换回了这座城?( 十 )

第一次是明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 , “海禁”开始 , 四十余个居住岛屿上的居民内迁 , 恍如昨日荣光幻化成南柯一梦 , 昌国县地名也被撤销 , 仅遗留逃亡的残民据存一隅 , 在现在舟山六横岛的双屿港开埠经营 , 继续未竟的海上事业 。

垄断性的贸易总是催生庞大的利益链条 , 孤零在外的岛上勇民们成为了中国第一代的民间海商 , 舟山也开始有了往后常称的“小香港”美誉 。

海禁的严令最终促使明军在嘉靖二十七年踏平了最后的乐土 , 海商们为了谋生 , 遂沦落为海盗 。 嘉靖时期日演愈烈的倭寇之祸肇始于此 , 以王直为首的海盗集团扎根于日本平户津 , 在每年风向和调时侵扰浙江福建沿海 , 舟山也不能幸免于难 。

第二次是废县移民发生在在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 , 由于清兵早在1644年已入关 , 南明在江南一隅以鲁王朱以海为领导举兵抗清 , 并与福建厦门的国姓爷郑成功遥相呼应 , 但远水救不了近火 , 最终在顺治八年 , 舟山城陷防破 , 军民几万余人魂归大海 , 但当时台湾尚被荷兰人占据 , 大将军伊尔库德上表言奏舟山实难坚守 , 遂迁民于内 。

早在元代末期 , 便已有以“舟山”为群岛统称的叫法 , 但真正成为一方地名还是因海禁导致的 , 时浙直总督胡宗宪在给嘉靖皇帝的奏表中已称“舟山”地大环海 , 可为海防之基 。 但随着清朝一统天下 , 时任浙江巡抚的赵士麟上表复县 , 康熙皇帝认为舟山“山名为舟 , 则动而不静” , 遂赐为“定海山” , 定海的称号也延续到现在 , 即舟山的定海区 。

直至近代 , 舟山一直以定海山的叫法于世 , 但其早就褪去了往日自由贸易经济繁盛的荣光 , 在近代中国的大变局中踽踽而行 。

早在鸦片战争开始之前 , 英国就开始谋求开埠舟山为自由港 , 在英国成立东印度公司后的几十年 , 舟山洋面上就开始出现来往的英国商船 , 为了便于统辖 , 清政府废除了设立已久的市舶司制度 , 正式颁旨成立海关制度 , 浙江一带以浙海关(宁波)为中心 , 外国从商者与海关的文书交递便在舟山进行 , 颇为形象的“红毛馆”就是设立为接待之用 , 但这贸易的繁华仅持续了半个世纪 , 清政府再次实行海禁与一口通商政策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