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慕课,将为你呈现知识森林( 五 )

慕课为学生提供的是虚拟学习平台 , 老师和学生时空隔离 , 导致师生之间缺乏情感交互 。 尽管我们现在有非常好的交互平台 , 但仍存在预约老师有难度 , 时效性、及时性方面存在缺陷等问题 。

慕课资源大多是老师个人或一个团体开发的 , 高校之间没有相互交流 , 很难形成一个面向某个专业、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 , 导致慕课资源存在位置分散、结构无序、知识碎片化等不足 , 也很容易对学生在学习认知能力上造成影响 。

缺乏科学的评价考核体系 , 结果可信度有待提高 。 在慕课上获得的成绩能不能得到高校的认可 , 能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 , 这个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

同时 , 数据显示 , 慕课的学习人数和所在区域的经济、社会、人口的密度呈正相关关系 , 通过对55门课程2500万学习者的基本情况的分析 , 我们发现61%来自发达国家 , 39%来自于发展中国家 。 而从人口数来说 , 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总数远比发达国家多 , 因此 , 慕课学习中依然有教育不公平的问题存在 。

王树新:目前的很多慕课是为老师设的 , 不是为学生设的 , 学生的体验感并没有体现出来 。 慕课与教学需求之间还有很大的差异 , 主要体现在:第一 , 以虚带实 。 往往把虚作为核心 , 把实忽略 。 第二 , 脱节的问题 。 理论脱节、课程体系脱节 , 将慕课当成实验课看待 , 把一节课用一个简单的实验课替代 , 定位太低 。 第三 , 重复建设 。 课程重复 , 体系设计不合理 , 比如机器人的课程 , 大多都是在说机器人如何装配 , 而机器人的本质是什么 , 学术点是什么 , 课程点是什么 , 知识点是什么 , 却并没有体现出来 。 第四 , 技术参差不齐 。 由于各家公司 , 各个学校提供的平台接口及软件并不统一 , 所以高教出版社挂在网上的课程 , 学习者还必须用不同平台启动源文件才能打开 。 因此 , 技术标准的统一、技术的平台建设仍然需要进一步的推动和规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