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油菜籽背后的博弈:中国影响有限 加拿大受重创( 五 )

布瑞克农信集团研究总监林国发接受第一财经采访人员采访时表示 , 临储政策虽然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主要大宗农产品的需求 , 但对价格的扭曲 , 导致相应的农产品进口量大幅增加 , 最终冲击国内农产品 , 出现了结构性的供应过剩 。

鉴于多重因素的考虑 , 中国从2014年取消大豆、棉花临时收储政策 , 拉开了粮食市场化改革的序幕 。 2015年6月 , 国家正式终结执行了7年之久的油菜籽托市收储政策 。

国内外价格“倒挂”库存积压

临储制度实施后 , 中国作为油菜生产大国 , 一度出现产量、进口量和库存量“三量齐增” , 市场上“国货入库、洋货入市”的不正常现象 。

虽然临时收储政策执行规则中严禁收购进口油菜籽 , 但进口油菜籽价格与临时收储价格相差较大时 , 将其销入临时收储库中存在较为丰厚的利润 , 政策存在一定的寻租空间 , 容易产生寻租行为 。

据媒体报道 , 2013年进口油菜籽价格持续下跌 , 导致大量进口油菜籽顶替入库 , 引发严重的套利行为 。

2014年 , 国内菜油储备库存达到700万吨左右 , 其入储成本在10000元/吨以上 。 然而 , 到2014年末 , 郑商所菜油主力价格跌至6000元/吨 。

菜籽收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国内菜籽产量 , 但价格扭曲 , 导致大量菜籽、菜油进口 , 挤占国内菜油的销售 。 2013~2014年 , 较大部分国产菜油以储备方式进入储备库 , 并未在市场销售 。

东部沿海加工进口油菜籽企业的工作人员对第一财经采访人员表示 , 临储政策导致了大量的菜籽进入收储 , 并榨油 , 大幅度增加了国内菜籽油的库存 。 另外 , 也有部分企业违规将进口菜油入库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