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职位面试时怎样和面试官谈期权、股权数量

刚好写了一篇文章
陆海天:跳槽时,期权怎么算? 【高级职位面试时怎样和面试官谈期权、股权数量】 有人才问我,跳槽的时候,期权应该怎么算?这个东西没有固定的套路。期权难算的原因再于价值如何平衡,主要涉及到换算模式,这个模式就涵盖了价格、比例、行权方式和退出模式。以快手为例,人才原始薪水部分会有一定的涨幅(20%~50%之间)。然后根据未行权的原公司的股票价值(当下股价乘以期权数的值),再用这个价值除以现在快手的期权行权价,得出一个数量,就是给予人才的期权数。注意这个模式只适用于上市公司背景的人才,以及部分快手已经研究透的非上市项目。

快手的这种算法,体现了它作为一个高速成长公司的特点,那就是快。它选择了一个沟通成本最小的方案,人才完全不用纠结期权上的损失,一旦被快手重视,只要跳槽成功,就可以获得对应的期权补偿。而且考虑到快手还没有上市,和公司的成长性,人才可以预期到公司发给自己的期权会涨。但是,这个模式有个非常大的缺陷。那就是你原来持有的股份数量很少和总价值都比较少,但是你有可能为快手产生更大的价值,可是在这个模式下实际上拿不到任何爆发性的回报,除非内部通过晋升,再激励进行调节。我姑且把这种称为独角兽模式吧。

某大厂的模式则比较有特点,你过去拿多少期权,我一概不考虑,我只按照我给你定的级别给你对应的回报,股票的价格按照你入职前一天的价格来确定,比如给你价值100万的股票,就用100万除以入职前一天的股票价格,对应的股数就是给你的期权数量,这个模式体现了高阶打工人的特点。优点就是,某大厂实在是太强,以至于股票如同法币一样存在,可以否定一切国内其它公司的股票的确定性,你能拿多少,你都能预见。缺点就是你不可避免地被波动性影响到,因为股价的波动并不完全体现业绩,因此在股价高位加入的人才,付出的劳动是一样的,但是回报却远远少于在股价低位加入的人才,这对于员工士气的影响很大,好在大厂牛逼,当一个人有800万,一个人有1000万的时候,不太容易因为少这200万就离职的。我估且把这种称为股王模式吧。

第三类则是在科技行业比较常见的模式,他们一般也不考虑人才过去的期权价格,而是以自己的原始股去吸引人才,这些公司的阶段也可以在上市前。因为他们的估值难度较大,人才往往会迷惘。但是恰恰是这一块企业可以给你足够的想象空间。一方面他们的市值往往不是很大,操作空间较大,游资和资本往往能够通过金融手段,拉高股价,因此人才在企业上市后,往往可以充分享受到资本市场带来的巨大红利,有机会跟着创始团队赚到一个非常高的收益,而这个收益在大厂有可能需要搬十年砖。比如某A股上市公司,在创业板上市,发行价仅为15元人民币(发行价高于人才的期权价格),上市当天就涨到了115元,超过7倍的涨幅。另一方面这一类公司的纵使有限售期,因为创始团队和创始人基本高度一致,创始人总不会让自己割肉卖股吧??所以,会想尽办法护盘,至少不能让自己多年努力白费。我个人认为如果有机会加入这样的企业,可以重点考虑,因为它的爆发性。那么如何考虑呢?这个思考过程的难度不亚于炒股票。毕竟要考察行业、团队、政策、竞品情况等因素,但是总的来讲,创始团队是主要因素。我认识的所有BAT背景的人才,只要是加入这样的公司,并且上市成功的,基本上都没有后悔的。

这些都是好的方面,那么也存在缺点和风险。
缺点就是一方面存在上市发行失败的风险,不过近几年这种情况会比较少,国家会大力扶持直接融资市场,因此阶段成熟的公司,上市会越来越容易,另一方面期权的行权价格也充满着坑。因为现实中,A股公司因为创始团队套利行为过低,或者增发过度的问题,股价会长期低迷,导致公司的行权价格,长期高于股价,这种情况下,A股公司的股权激励往往失去效力,导致业绩陷入恶循环。不过,一般上市前加入的朋友,不用太担心这个因素,因为你的行权价往往低于发行价,公司股价长期低于发行价的情况往往是在上市几年以后,业绩垃圾的企业身上体现的比较明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