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滴滴和快的的专车业务在叫车的产品流程里面没有参考uber的派单的模式而是继续采用司机抢单的模式( 二 )


■网友
今天上线了派单模式。。。
■网友
滴滴和uber都用过。抢单的好坏很多人都讨论过。可以看打车App的体验和思考——华峰的思考我这里就不再说了。我发现这些人讨论是都只关注单次的成本和收益。没有从一个公司和行业的角度去考虑。抢单固然可以给司机一些选择权,但极大的增加用户麻烦。用户关注的是多久司机能来接我,不是你通知了多少辆车。当然派单会让司机接一些不想接的单,或者单次的亏本,但会增加用户体验,对于公司整体都是有利的,对于司机来说,整体和长期的来看,还是有利的。而且很多解决方案,都将问题复杂话,没有一种方式是完美的,但长期来看,我还是看好派单的模式。
■网友
先说说两种模式的区别:
派单:由平台撮合双方进行服务
抢单:由供应端响应需求
而平台在此起到的作用便是对需求的分发
一、两种模式分别在什么场景下适用任何模式都是围绕成本和效率,哪种情境下,效率高则采用哪种模式。
1、业务流程是否能标准化
1)服务流程越标准化,特殊情况就越少,任何供应端都能提供服务,此时通过平台算法派单能在整体上提高效率,避免供应端主观判断抢单而导致效率下降,具体就是很多小单没人接。
2)业务流程不能标准化,很难判断供应端是否都能提供服务,指派很难控制交易是否成功,而将决策权交给司机,采用抢单模式在整体效率会更高。
2、业务量是否足够多(市场容量是否足够大)
1)业务量多,能覆盖供应端的成本,指派模式会让供应端更有动力去提供服务。只有为供应端提供利益,才能把控上游服务质量。
2)业务量少,指派模式情况下,供应端会缺少动力,服务质量较差。而抢单模式下,决策交由供应端,效率比前者更有优势。

二、滴滴为什么由抢单变为派单
1、效率上的过渡
派单需要积累一定的数据,如什么路线派给哪个司机,而早期业务流程尚未建立标准化,实现起来困难很大。先从抢单开始慢慢积累数据,等建立标准再通过系统指派来提高整体效率。
2、业务量上的过渡
业务开始时,业务量少,对司机没有把控力,指派模式服务质量很难保证。相比之下,业务初期抢单模式是更有优势的。
3、用户习惯上的过渡
滴滴是从出租车切入市场的。线下出租车采用的就是抢单模式。
【为啥滴滴和快的的专车业务在叫车的产品流程里面没有参考uber的派单的模式而是继续采用司机抢单的模式】

■网友
说两句个人看法。体验是做产品的一个很重要的出发点,而做中国的互联网产品不光考虑体验,还需考虑中国特色的国情。中国人的人性相对国外简单平淡的生活来说会较之复杂很多,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淘宝从发展初期到现在依然禁不止的刷单刷信誉,至今仍有庞大的产业链丛生。当人性被利益驱动,而道德层面又无法制约和限制行为的时候,人们只能通过规则、发掘新的产品架构、新的监管体系来控制层出不穷的钻漏洞行为。一句话,uber是很厉害,厉害在简单,厉害在极致。而在中国,简单极致未必适合得了复杂的人性和利益释然的社会氛围。至于司机端和乘客端及其体验的取舍,我不做评述。产品自有其考量。
■网友
重点考虑了司机的体验,很多的司机是兼职,捎活儿,如果恰好能拉回家的单子这才是他想要的。用户的话,可以多等一下,加个价,一样是可以叫到车的。牺牲了用户的体验换取的司机资源的更有效利用。
■网友
抢单 对司机的体验更好,派单对乘客体验更好做平台,要平衡乘客和司机的利益。如果赶走了司机,产品体验再好也是废柴
■网友
对于你的疑问,我也是同感,有时候真的不知道为什么,滴滴快的也是中国市场第一的打车软件,竟然这一点都做不好……这也证明了Boss也是人,不是传奇,一个正确的决策能改变公司的命运,一个错误的决策也能使公司走向消亡……摩托罗拉,诺基亚,惠普……什么不会成为历史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