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结构|
从数字化到智能化 , 生活世界正在悄无声息地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 。 一个层层过滤、慢慢引导、逐渐上瘾、摆脱不掉的“阿得拉社会”(阿得拉是一种会让人上瘾的“聪明药”)正在全方位渗透我们的日常生活 。
在这个由信息组成的技术形态中 , 一方面 , 我们享受着社交媒体、搜索引擎、内容推荐等智能应用带来的无限连接、快速查询、精准定制 , 而另一方面 , 在技术打造的“算法流水线”上 , 你看什么、听什么、怎么工作、和谁交往、去哪儿消费、聊什么话题等 , 都逐渐交由算法决策 。 我们成为平台的数字劳工 , 困在自己的算法里 , 被隔离在信息的过滤泡中 。
毋庸置疑 , 智能化的过滤模式有着强大的吸引力 。 它是一种非常成功的经济模式 , 用户体验相当愉悦 , 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环境、信息、人三者之间的匹配问题 , 避免个体因面对海量信息陷入“注意力崩溃” , 它催生了一系列预测引擎 , 让历史回到当下 , 让未来扑面而来 。
在这样的智能过滤机制中 , 也潜藏着一系列的问题:封闭性——用户被孤立和隔绝 , 个性化的过滤泡里只有你一个人;隐蔽性——你置身于过滤泡内部 , 却几乎看不到它是如何运作的;强制性——算法的决策权在过滤程序手里 , 你无法选择 , 也无处可躲 。
其实 , 在过去的20多年里 , 有关“信息茧房”、“回音室效应”、群体极化、确认偏误等的论述 , 或多或少都指向“信息过滤”的问题 。 然而 , 在智能时代 , 当这个问题以过滤泡的形式非常直观地呈现出来的时候 , 一个更为深层次的忧虑在于 , 当这样的信息过滤机制成为常态 , 我们该如何生活其中?
无论是支持还是反对 , 不管是不是真的存在过滤泡 , 更多的关怀需要投射于此 。 我们无法从这个过滤的世界里脱嵌 , 但可以在这个“将文化生活作为信息处理任务之一”的时代努力不要过早地让“所有的生命都成为机器” 。
首先 , 要分清“技术趋势”与“技术事实” 。 技术发展是一个多种矛盾相互激发的过程 , 存在着一个大的趋势 , 同时还蕴藏着多样的可能 。 技术趋势是贯穿各种环境与文化差异的力量 , 不可避免 , 可被预见;而技术事实则需要同实践相结合 , 可被修改 , 可以优化 , 潜藏着不同的可能路径 。 在未来 , 过滤器将渗透进我们生活的各个层面 , 这是一个技术趋势 , 但是我们依然可以要求掌握过滤技术的实践主体考虑公共利益、关注人类生存状态、给出更加优化的过滤方案 。
其次 , 在自动化时代要保有“健康的怀疑精神” 。 在智能时代 , 基于算法和大数据的“自动化”可能会导致我们丧失“生命知识” 。 这里的知识 , 既是一种技能 , 也是一种体验 。 我们沉浸在被“编排”好的知识体系和感官体验中 , 也在失去批判思考的能力 。 而这一点非常重要 , 因为一种“健康的怀疑的精神”是时代和社会进步的动力 。
再次 , 要敢于反视结构 , 能够反思自身 。 信息理论家维纳有句名言:自然世界由“无数可能与信息有关的人”组成 。 这句话阐明了两层关系:在一个信息和控制主导的世界里 , 人是由与信息相关与否的关系来定义的;而这样的关系形态 , 最终被建构成了“自然世界” , 取得了合法且坚固的优势地位 。
如果我们没有勇气去直视这样的“阿得拉社会” , 我们即便意识到这个建构出来的世界存在着各种歧视、偏见和结构性的问题 , 但我们依旧不敢面对;而这样的状态又会反作用于我们自身 , 让我们躲在这样一个“庸常的合理”中得过且过 。 而想要戳破过滤泡的第一步 , 就在于敢于凝视这样的社会机制 , 能够反思自身的存在方式 。
最后 , 要及时更新知识结构 , 关注个人应有权利 。 算法是一组数学程序 , 也是一套技术系统 。 作为一种文化形式 , 它存在着技术门槛和社会边界 , 但同时又是一种集体生产:它使用技术语言为现实世界打造了一个“数字孪生” , 是一个多行动者共同组成的“网络” 。
推荐阅读
- 北京地铁11号线西段三座车站提前实现主体结构封顶
- 银行高管的薪酬结构图表最新的,请问在哪里可以收集
- 汽车知识|乐高发布Senna GTR,结构更加逼真,性价比不俗
- 汽车娱生活|售12.99万起,盘点三款合资中型SUV,还有一款非承载式车身结构
- 宝马7系|可以说,这款数字化高尔夫,让人看到了未来大众所有车型的样子
- 汽车|展望汽车科技出行数字化浪潮新十年
- 为啥会有多种通信协议
- 高考|提前了解,快人一步!2021年“新高考”数学试卷结构&题型分析
- 雅阁|靠脸吃饭?凯酷更凭实力!大就是美,没毛病!动力、智能化水平均领先
- |新旧造车势力交锋:抢夺智能化的“战场”,还讲什么武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