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解|一次调解结束,小区居民向她鞠躬致谢

调解|一次调解结束,小区居民向她鞠躬致谢
文章图片

她不是法官,每天却准时准点到法院上班;67岁的她退休多年,却仍扎根基层一线 。她叫施秋珍,是滨湖区法院的调解员,自2016年应聘成为调解员以来,年均调解结案300多件,是法院名副其实的“明星”调解员 。
一次“拍案而起”让她成了调解员
施秋珍有个当法官的理想,遗憾没能实现 。2012年,她受邀成了滨湖法院的一名陪审员 。陪审员被称为“不穿法袍的法官”,从那时起,她就对这份“兼职”上了心 。“我喜欢记录,喜欢思考,总是想案件的矛盾点在哪里,应该怎么解决,遇到不懂的就向法官请教,就这样边做边学 。”
【调解|一次调解结束,小区居民向她鞠躬致谢】陪审员是作为公民在法院中的“耳朵”和“眼睛”,参与到办案过程中 。施秋珍说,大多数情况下,陪审员不需要经常发言,她则是个心里有话就要一吐为快的人 。参与审理一起摄像机失窃案时,因原告无法拿出证据,案件一时僵持住了 。就在当事双方辩论期间,施秋珍忍不住拍案而起:“我有话说!”审判长同意后,施秋珍将内心的话全说了出来,说得原告方低头认错,将双方的矛盾当庭化解,原告最终撤诉 。事后,她并未与这名小伙“结仇”,而是成了朋友 。
就是这件事为施秋珍打开了新大门:“当时法院的领导就跟我说,我应该当人民调解员 。”这与施秋珍的想法不谋而合,最终在2016年,她应聘成为滨湖法院的调解员 。
“明星”调解员是这样炼成的
2018年8月,一群人来到滨湖法院反映问题:他们是滨湖区某小区的业主,而且是集中在14楼至18楼的业主,整整两年,这些楼层几乎没有自来水,水龙头只会滴滴答答地滴水,只有晚上10点之后才能接上一些水 。施秋珍说,当时群情激奋,他们不愿接受调解,只想起诉开发商,“想想大热天里水都没有,这日子还怎么过 。我就跟他们保证,一定把开发商叫来调解,让居民们也出几个代表” 。
退休前,施秋珍在锡惠公园领导岗位上多年,对于这种情况一眼就察觉了问题所在:“其实就是供水压力不够,本来很容易解决,就是开发商不愿意 。”施秋珍说当时她就要求开发商方面必须有人到场,并且将此事向12345进行了反映 。施秋珍记得,调解那天是周一,调解书是周二出具的,当时要求开发商必须在周六前将水压问题解决,最终在周五,相关居民家中终于通上了水 。这还不算完,为了确认事情真的得到了解决,施秋珍背着包拿着瓶子挨家挨户地上门接水,确保居民家中的水压正常 。
“我这个人比较强势,但调解一定要有道理,更重要的是能将心比心 。”今年因为疫情的缘故,欠薪类的调解案件多发,就在不久前有四个年轻人到法院求助:他们大学毕业进入企业两年都没拿到工资,企业负责人不接电话,发函也被退回 。施秋珍了解情况后直接上门,堵在企业门口要求对方出面:“企业困难是一回事,有问题可以协商,但是不能逃避该承担的责任 。而且这些孩子刚走上社会,就一桶冷水浇下来,是你们自己的孩子该怎么想?”在施秋珍的调解下,最终企业与被欠薪的员工签订了协议 。
施秋珍说,她想为那些弱势群体提供一些帮助,因此她总是要求自己“热心一点,务实一点”:“对他们来说,打官司是最无可奈何的选择,所以才尽量在诉讼前将事情解决掉 。”施秋珍所在的调解室内,墙上挂满了锦旗,她说这就是对她工作最好的肯定 。
“调解不能光坐在办公室里”
施秋珍处理的都是民事案件,通常都是家长里短的纠纷,平均每年都要处理结案300余件,即使今年因为疫情的缘故,她也已处理了200多件 。她总结自己的工作说,调解纠纷不能坐在办公室里,只听双方说还远远不够,一定要去到问题现场、投诉人的家中,才能了解真实的情况、了解当事人的想法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