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脸识别|戴头盔看房的无奈背后 谁来保护我们的“脸”?

值得追问的是 , 除了这些售楼处在使用人脸识别技术 “ 偷脸 ” , 别的行业是不是也有类似情形存在?倘若此风不刹 , 任其野蛮滋长 , 我们的 “ 脸 ” 将来还有什么安全可言?
近日 , 一则 “ 头盔哥买房 ” 的视频在网络上引起关注 , 据悉这是 “ 头盔哥 ” 为了规避人脸识别系统而使出的 “ 奇招 ” 。 因为售楼部有人脸识别 , 通过识别系统可以辨别自然到访客户与渠道客户 。 依托技术的进步 , 即使戴了口罩 , 依然能通过人眼虹膜进行识别 。
人脸识别|戴头盔看房的无奈背后 谁来保护我们的“脸”?
文章图片
据了解 , 哪怕戴着口罩 , 识别率仍然高达 97.77% , 人脸识别技术的进步真是突飞猛进 , 看着像是普通摄像头 , 神不知鬼不觉 , 看房者就被无感抓拍了 。 有媒体实地探访一售楼处 , 发现售楼处门口和楼内摄像头均没有任何人脸识别提示 , 销售人员也没有提及 , 相当于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 , 看房者的 “ 脸 ” 就这样被大量偷走 。 有人戴着头盔去看房 , 看似无厘头搞怪 , 实则是要保护自己一张 “ 脸 ” 的无奈 。
据悉 , 售楼处之所以要 “ 偷脸 ” , 是为了区别 “ 自然到访客户 ” 与 “ 渠道客户 ” , 以便判断某个购房者是什么类型、是谁的客户 , 佣金应该发给谁 。 说白了 , 主要是基于自身的管理便利 , 以便最大化节省促销成本 , 避免给了不该给的优惠和佣金 。
【人脸识别|戴头盔看房的无奈背后 谁来保护我们的“脸”?】人脸识别与视频监控 , 最大的不同是 , 前者实质是一次个人生物信息的采集过程 。 而生物信息是具有唯一性和终身性的 , 谁也不知道我们的 “ 脸 ” , 被这样肆无忌惮偷走之后 , 将来可能造成怎样的危害 。 现在 , 绑 “ 脸 ” 的产品越来越多了 , 从手机开屏到手机支付 , 人脸信息泄露可能造成的危险 , 也许是我们今天所无法想象的 。
征得该自然人或者其监护人同意 , 公开处理信息的规则 , 明示处理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 , 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双方的约定 , 这是《民法典》第 1035 条明确规定的处理个人信息必须符合的四个条件 。 一些售楼处在看房者不知情的情况下 , 擅自收集人脸信息 , 并且上传云端长期存储 , 是典型的侵权行为 , 应该承担侵权责任 。
技术或许无罪 , 但如果利用技术 “ 作恶 ” 一定是有罪的 。 消费者的 “ 脸 ” , 绝不是任谁想采集就可以采集的 。 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 , 必须遵守法律划定的基本红线:除了法规另有规定的执法活动等 , 任何机构、企业和个人 , 都无权在未征得他人同意的前提下 , 随意收集、存储、使用他人的人脸生物信息 , 更不可以通过人脸识别技术 , 调查和追踪他人的私人生活 。 擅自识别获取他人的人脸生物信息 , 侵犯了其个人生物信息安全 。
当人脸识别成为一些售楼处的常态 , 以至于人们要戴着头盔去看房 , 这事实上也给相关监管部门提出了新的监管要求 。 当个人信息安全遭遇技术升级换代 , 监管保护也应及时升级换代 。 因为技术一旦用于为恶 , 越是先进的技术危害越大 。 部分售楼处在看房者完全无感的状态下 , 随意采集人脸生物信息 , 这种新型 “ 行业惯例 ” , 必须及时遏制 , 该管的要管 , 该罚的要罚 。 看房者的脸不是无主物 , “ 偷脸 ” 不能肆无忌惮 。
值得追问的是 , 除了这些售楼处在使用人脸识别技术 “ 偷脸 ” , 别的行业是不是也有类似情形存在?倘若此风不刹 , 任其野蛮滋长 , 我们的 “ 脸 ” 将来还有什么安全可言?人脸识别最近闹出的新闻很多 , “ 人脸识别第一案 ” 也已宣判 。 在监管层面 , 对于滥用人脸识别技术可能存在的侵权问题 , 亟待进一步厘清法律的边界和明确监管的规范 。
实习编辑:周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