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探秘太湖蟹的“新家园”( 二 )
聚焦大闸蟹“吃住动” 智慧管理精准“还原”野生环境
在今年的七都太湖蟹文化节活动上,浦江源太湖蟹生态养殖示范园检测检疫中心投入使用 。检测中心内设检测检疫实验室、智慧管理平台、太湖蟹文化馆、水产品销售云商城等,未来,将充分发挥检测中心各大平台,不断提升“吴江太湖大闸蟹”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力,全力打造集生态养殖、展示交易、观光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太湖蟹生态养殖示范园 。
文章图片
【太湖|探秘太湖蟹的“新家园”】采访人员了解到,检测中心的智慧平台同时集成了园区总览、智慧养殖、质量控制和日常管理等功能,是整个园区的“大脑”——大到控制直通太湖的陆家港闸门引入湖水,小到监测某片池塘的氮氧指标,都可以在鼠标的点击下轻松实现 。
为了让大闸蟹吃得好又吃得健康,蟹农们在智慧平台的精准指挥下投放螺、河蚌、小鱼小虾、玉米食料,让水中的氨氮指标同比下降了30% 。
“多年的养蟹经验告诉我们,大闸蟹也会啃食水草的根茎,所以我们会在池塘里种植太湖里生长着的水草 。”张敏介绍,水草的存在不仅让螃蟹可以吃得荤素搭配,也为蜕壳期的它们提供了必要的栖息场所,助力大闸蟹健康成长 。
除了增氧用的喷泉以外,浦江源太湖蟹生态养殖示范园还在大闸蟹的“新家”内安装上了推流器,用以真实“还原”大闸蟹在湖底湖水涌动的生长环境——看起来平静的水面下,生态养殖池的水其实一直在沿着“S”型的堤埂进行着内循环流动,让太湖蟹“动”起来 。
此外,池塘内壁和底部在设计建设时就进行了硬化处理,真实“还原”了以硬土层为主的太湖湖底环境 。“精确的管理,不仅可以有效帮助蟹农降低养殖成本,更是擦亮了七都大闸蟹这一‘金字招牌’,有力助推乡村振兴 。”张敏说 。
坚持绿色发展路径 “三池两坝”净化养殖尾水
虽然已是秋天,但230省道一侧的生态净化池里挺立着的水生植物还开着桔红色的花 。张敏介绍,目前园区有三个这样的生态净化池,全套养殖尾水处理工艺采用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垂直流湿地专利技术,年处理量可达98.55万吨,处理面积近3平方公里 。
好水养好蟹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太湖就因其优异的水质吸引了众多渔民农户在湖中围网养蟹养鱼,太湖蟹也因此声名鹊起 。
太湖最主要功能是提供饮用水源、调蓄防洪,保持流域生态平衡 。对于七都镇的蟹农们来说,环保问题是个绕不过去的话题 。2018年年底,浦江源太湖蟹生态养殖示范园核心区开始通过生物、物理等方式处理养殖尾水,这样的“三池两坝”在确保没有一滴尾水回到太湖的前提下,更实现了尾水的循环利用,成功“斡旋”了大闸蟹的生态增殖和太湖水域环境保护这两大难题 。
文章图片
通过沙盘演示,采访人员看到,养殖池里产生的尾水将顺着生态沟渠直接进入净化处理流程 。第一关便是生态池,在这里,尾水开始静置沉淀,减少悬浮物的同时,池中的水草和螺蛳还能为其净化 。
在水位的落差下,尾水将进入第二道“关卡”,即垂直流湿地 。美人蕉、菖蒲、占力花、西伯利亚鸢尾等水生植物在这里派上了用场,对水中的总磷、总氮、氨氮进行吸收,底下的活化沸石对这些指标进一步的进行吸附处理 。
在最后面积最大的表面流湿地里,则通过曝光增氧和进一步生物处理,对尾水进行再一次的净化 。从净化池出来的水直接可以进入养殖池进行循环利用,其中悬浮物、高锰酸盐、总磷、总氮和氨氮等污染物都已得到有效控制 。
“养蟹先养水,我们还通过‘虾蟹养殖尾水零污染排放样板池’这样的水体内循环来实现零污染排放 。”张敏表示,园区还将不断推进生态养殖智能化、尾水处理标准化以及农文旅融合发展一体化,坚持绿色发展路径,全力打造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水产养殖新标杆 。(苏报融媒采访人员 王英 陆宇其 文/摄)
推荐阅读
- 生态■苏州吴中打造太湖生态岛|新华网
- |通师二附老校友范扬敬赠母校太湖石 只为铭记“心向往之”的百年情缘
- |不止骑·2020第八届中国24H单车 环太湖认证赛开赛
- 汽车|广汽传祺黑科技知多少?跟传祺EMPOW55一起走进宜昌工厂探秘
- |第八届中国24H单车环太湖认证赛举办
- |在太湖湖畔唤醒吃货的味蕾
- 不止骑·2020第八届24H单车环太湖认证赛鸣笛开赛
- 大道|出入太湖新城如何绕行?
- 网络安全|高校“辩才”激辩网络安全
- 太湖科学城LOGO征集活动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