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粮食|文化宿迁的印记·馆“宝” |中国粮食博物馆:桑田一粟 粮道千载

在许多人心中,博物馆是一个低调而又具有内涵,有着极高“性价比”的地方,可以承载你的“诗和远方”,也可以让你在思考中学习成长 。今日,采访人员带你“逛”一个特别的博物馆——位于市区黄河南路宿迁粮食物流园区的中国粮食博物馆,馆藏的一件件“宝贝”都与我们所热爱的这片土地有关 。桑田一粟,粮道千载 。“逛完”之后,或许你会发现:中国的历史,也是一部粮食发展史 。

【中国粮食|文化宿迁的印记·馆“宝” |中国粮食博物馆:桑田一粟 粮道千载】粮文化从远古走来
向未来走去
对于农民来说,最美丽、最神秘的就是土地,粮食是农民的生命 。那么,不同朝代、不同地域的农民是如何运用智慧,自然之力去播种希望、繁衍未来的呢?中国粮食博物馆可以给你答案 。
高高耸立的“五谷塔”矗立在“五谷广场”中央,格外引人注目,穿过广场,便能看见中国粮食博物馆 。中国粮食博物馆是目前国内唯一的以粮食为主题的博物馆,馆名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题写 。该馆占地30亩,分为两个展区,6000平方米的室外展区由“五谷广场”、农耕雕塑、名人题词廊架、体验区4个部分组成;室内展区面积为3300平方米,展示各种文物、文献资料3000余件 。
中国粮食博物馆馆长许平介绍,该馆以时间为轴线,以“水”“土”为脉络,按照历史顺序分为新石器时代、夏商周、秦汉、隋唐、宋元、明清、民国、现代8个时间段,全方位展现了农耕文化在生产、储藏、加工、流通等环节的演变过程和文化内涵 。
“中国粮食博物馆自正式对外开放以来,已接待国内外参观者及中、小学生近12万人 。博物馆是全国首批10个中小学爱粮节粮教育社会实践基地之一,还是全国中小学爱粮节粮教育社会实验基地、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科普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 。”许平说 。

播种希望
收获喜悦
繁衍未来
步入馆内,便可看见一尊九尺多高的中华民族始祖神农氏铜像端坐于大厅中间,神农“始作耒耜,教民耕种”,以一己之力“掘开”了华夏农耕文化的汩汩泉流 。
“要说镇馆之宝,那应该就是这组汉代画像石了 。”这组汉代画像石被镶嵌在序厅墙上的醒目之处,许平说,这组汉代画像石已有两千多年历史,6幅画面分别展现了古人耕地、播种、收获、加工等场面,反应了粮食生产的完整流程 。“它们刻工精美、画面生动,是我们博物馆收藏的重要文物之一 。”
沿着展线前行,可以观赏到龙骨水车、耒耜、耧车等古代农业生产工具;馆内还原了下草湾人采摘、渔猎,夏、商、周农民耕作,民国街景等场景,将过去的米店、酒肆、油坊、钱庄、商铺等一一展现;4D影院中,可以观看种子从播种到发芽、成长、收获,再到摆上餐桌、加工成各类食品的全过程;大型场景图片再现了宿迁人民学大寨、沭阳沂涛农业合作社成立、治理淮河等奋斗历程,让人真切感受到博物馆“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源”这一主题的内涵 。
在二楼展区,存放着很多存储粮食的器物,它们的历史悠久 。“经考古证实,我市的泗洪县顺山集、西安半坡、浙江河姆渡等地,很早就有存储粮食的历史 。在古代,仓廪制度一般分为正仓、社仓和义仓,粮仓用处也各不相同,有顶有壁的称之为仓,有顶无壁的称之为廪,圆形称囷,露天存放的称庾,方形的称京,地下存粮称窖 。”许平说 。
“2011年9月,袁隆平院士为我们博物馆题写了馆名,我们一直视若珍宝,存放在馆内,这也是一件镇馆之宝 。”许平说 。
用全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全世界22%的人,中国的粮食文化源远流长 。从新石器时代到现代,从石、骨、蚌到自动化设备,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千百年来,一支支“垦荒大军”拓出了一片片良田,将大西北变成“江南”,将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 。
在中国粮食博物馆中,陈列着历史对粮食的“记忆” 。“现如今,好山好水好田园,我们仍要将‘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时刻挂于心中 。”许平说,在中国粮食博物馆,可以追寻粮食的昨天、品味粮食的今天、展望粮食的明天,让更多人珍惜粮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