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不一样的“精神病院”:“桃红症”患者的“桃花园”( 三 )

  刘勇芳介绍称 , 根据精神残疾人的身体和康复治疗特点 , 两个车间的上班时间分成早晨、上午、下午和晚间4段 , 全天工作时间大概5-6小时 , 不同工作时间段的前后都会配合相应的康复治疗和休息、娱乐 。

  除此之外 , 还有100多位康复患者参与其它工作 , 如小卖部售货、院区环境的清扫、整理房间、清洗衣物、协助医护人员做一些简单的护理等等 , 这些工作也都会按劳付酬 。 吴飞说:“如果将医院比作是大家庭的话 , 一些‘家务事’基本都是康复区的患者在做 , 这也是一种自助和互助模式 。 ”

  随行的邵阳市残联副理事长谢涵称 , 精神残疾人也应当享受公民的基本权利包括就业权 , 但绝大多数单位担心风险太大而不愿接纳 。 “现在各地都在探索精神残疾人的就业模式 , 魏源医院的扶贫车间依托医院安排其就业 , 边治疗边工作 , 既能保障其安全 , 还能让他们掌握一些技能 , 在院生活更加充实 , 助其出院后顺利融入社会 。 更重要的是 , 工作的收入能减轻其家庭负担 , 带给他们满足感与成就感 , 让他们感受到做人的尊严 。 ”

  谢涵还告诉采访人员 , 有个患者曾在早晨6点钟就敲管理员的门 , 说要进车间、想挣钱 。 “这说明患者从工作中找到了寄托 , 也从侧面证明这种模式是成功的 。 ”

  采访人员了解到 , 2017年至今 , 魏源医院共有4000多位精神残疾人创收256.8万元 。 逾千名在“扶贫车间”工作过的患者出院后 , 就业率达到近七成 , 在精神残疾人的就业率中 , 这堪称是一个“巅峰”数据 。

探访不一样的“精神病院”:“桃红症”患者的“桃花园”

----探访不一样的“精神病院”:“桃红症”患者的“桃花园”//----江 苏 龙 网 http://www.jiangsulong.com

生产车间一片忙碌景象 。  王祖敏 摄

  实践“桃红症”康复模式

  在“桃花园”的一角 , 立着一块石碑 , 上面写着“生活”二字 。 吴飞称 , “生活”不易 , 对于精神残疾人而言更是艰难 。 医院立下这块碑 , 是希望他们“生下来、活下去、活好点” 。

  官方数据显示 , 全国约有16.57%的人群受到各类精神和心理问题的困扰 , 其中精神残疾人827万 , 约占残疾人口总数的10% 。

  如今 , 全社会的助残氛围日渐浓郁 , 但仍不能排除对精神残疾人的恐惧、偏见甚至歧视 。 这个“无处安放”的特殊群体 , 不仅可能拖垮他们的家庭 , 还有可能给社会带来巨大危害 。

探访不一样的“精神病院”:“桃红症”患者的“桃花园”

----探访不一样的“精神病院”:“桃红症”患者的“桃花园”//----江 苏 龙 网 http://www.jiangsulong.com

培训车间正在制作打火机的“学徒” 。  王祖敏 摄

  吴飞称 , 面对800多万的精神残疾人口 , 一个或几个医院的救助远远不够 , 魏源医院正在探讨“桃红症”康复模式 , 以期能在湖南、在全国推广 , 为更多精神残疾人打造出能“活得好”的“桃花园” 。

  她说 , 该模式实践全新的“不伤害、干点活”的康复理念 , 赋予他们美好的称呼、良好的祝愿 , 还原其尊严、尊重和平等;创建全新的“4F”分类管理模式(分院、分科、分级、分区)、监护人制度(医护工作人员代表家属行使“监护人”职责)、“2S”护理模式(基础护理和临床护理剥离) , 以及“5P”(5个部门)精细化管理服务模式等等 , 以最人性化的服务和管理 , 并调动患者的参与和互助 , 彻底颠覆“医务室+监狱”的传统精神病院带给人的灰暗与恐怖印象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