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民居|
采访人员在西江苗寨景区采访时 , 看到壮观的吊脚楼群 , 听着村民们的不同声音 , 不禁思考“西江模式”中民居、民俗与民生的关系 。
吊脚楼群既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 , 又是景区宝贵的旅游资源 , 理应得到完整地保护 。 但它们又是苗寨村民生活的地方 , 有着浓厚的烟火气 。 一味追求保留原生态的民居 , 无法满足村民对改善生活环境和靠产业致富的期望 。
这种复杂关系的矛盾焦点 , 在于人文景观中的产权问题 。 在全国多地人文旅游景观开发中 , 类似保护与破坏的矛盾并不罕见 。
从风景如画的平原稻田、高山梯田 , 到壮观秀美的传统民居 , 过去被认为毫无价值的乡野景观 , 随着文旅开发凸显出景观价值 , 而景区的设立为其变现提供了可能 。
然而 , 这类以其正外部性作为文旅资源的“美景” , 由于产权不清晰 , 市场难以定价 , 收益分配如何公平合理 , 就成了一个见仁见智的难题 。 贵州大山深处的西江千户苗寨 , 为此进行了非常有意义的探索与实践 。
虽然“美景”不易界定产权 , 但其中的一块块稻田和一栋栋古建 , 却有着清晰的承包权、经营权或所有权归属 。 游客眼中原生态的迷人景色 , 却蕴含着当地村民的辛勤劳作 , 或贫困落后的乡村生活 。
过去村民们守着“美景”过穷日子 , 纷纷走出深山村寨 , 融入打工潮中 , 撂荒的田野和破落的老宅 , 破坏了这种人文景观的完整性 。
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 , 景区开发中稻田和古建变成景观 , 当地旅游收入增加的同时 , 看到商机的打工村民返乡创业 。
这类景观的价值在于它的完整性 , 如果利益分配合理 , 村民不仅获得旅游收益 , 还有动力积极耕种、保护民居 , 维护人文景观的完整性 , 景区与村民实现多赢共生 。
反之 , 如果村民无法获得合理收益 , 不管是因心理失衡 , 还是发展产业的冲动 , 撂荒土地或“拆旧建新” , 破坏景观完整性 , 导致旅游体验变差、收入减少 , 景区和村民将一损俱损 。
本报曾刊发《最后一个“钉子户”的悔与悟》 , 报道了江西婺源篁岭景区的发展模式 。 白墙黛瓦的徽派古建筑 , 是当地独特的民居景观 , 一些景区在开发中 , 由于古建筑产权不清晰 , 旅游公司缺乏长远规划 , 畏手畏脚不敢追加投入升级品位 。 个别古村一夜之间百姓拆掉大片古民居;一些景区因村民不满分成收益而被迫暂时关闭……增长与转型、企业与村民、收入与分成等矛盾纠缠在一起 。
很多地方都在探索保护式开发的模式 , 核心都绕不开产权 , 比如把一整片稻田的经营权流转过来 , 将“美景”围成景区收门票 , 权利清晰后 , 多方都能受益 。
【古民居|】比如 , 篁岭景区就探索出“新村换古村、新房换古宅”的房屋产权置换模式 , 既能保住徽派风格的完整性 , 又考虑到当地居民的利益 , 创新性地化解了这一矛盾 。
然而 , 在漫山遍野的梯田景观中 , 让村民搬出景区的模式 , 未免成本过高 。 运用到西江苗寨景区 , 会遇到同样的难题 , 一如当地官员所说“新村建设缺乏指标和资金” 。
更何况“活化石”般的苗族民俗 , 也会随着村民一同搬离 , 为了保留原生态民居 , 破坏了文化的完整性 , 景区岂不是变成了冰冷的博物馆!
“西江模式”让景区和村民共享“美景”产权 , 共享旅游发展红利 , 从而引导他们保护景观的完整性 , 推动“普惠民生”的古民居得到长久保护 。 (采访人员完颜文豪、罗羽)
推荐阅读
- 人员■海安疾控:北京确诊病例密接者及相关人员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 黑龙江黑河籍人员暂时禁止乘飞机离开黑河城区
- 1.5亿■“两节”期间全省工会筹集超1.5亿资金送温暖
- 爱心助力教育西藏藏北教职人员迎来新年礼物
- 五台山将恢复首道门票收费对医护人员免票延至3月25日
- 北京来宁波新冠病毒感染者密接人员第二次核酸检测均为阴性
- 广东省8年来为见义勇为人员发放奖金5344.75万
- 科研人员在云南发现一植物新种金平异药花
- 甘肃发布冷链食品防控指南:冷链从业人员每周一次核酸检测
- 「」今天起这些公交线路恢复通行 @扬州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