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矿山人,快来这里领取你的高浓度乡愁


矿山■@矿山人,快来这里领取你的高浓度乡愁
文章图片

宿迁老城区的矿山 , 因山而来 , 因河而息 , 因砂而兴 , 因水而贵 。
这里 , 是宿迁城遗留在人间烟火中的北山;
这里 , 有葡萄、棉花而衍生的历史鼎盛印记 , 蜿蜒的中运河诉说着沧桑的历史 , 林立的烟囱和耀眼的石英砂 , 展示着曾经的辉煌 。
矿山■@矿山人,快来这里领取你的高浓度乡愁
文章图片

2018年底 , 因棚户区改造 , 矿山辖区7大居民片区全部拆迁 , 原先几代工作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6000多户矿山居民户集体迁移 。 尽管他们搬离了矿山 , 但他们的情还留在这里 。
刚刚建成的矿山历史记忆馆 , 位于老城区马陵路与运河路交会处北侧矿山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一楼 。 它以矿山人的乡愁为中心 , 通过文明溯源 , 展示矿山丰厚的文化文明底蕴 。 70余年来的日常实物 , 展示出矿山人从温饱到小康的发展历程 , 通过场景体验 。 展示矿山人百折不挠的奋斗史 。 青少年在这里接受校外教育 , 增加体验、感悟机会 , 帮助青少年了解家乡的历史和发展史 , 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怀 。
走进记忆馆 ,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生动刻画的浮雕墙 , 上书葡山醉月忆乡愁 。 浮雕高度浓缩了矿山的历史痕迹和生产生活场景 。 在朴素自然的画卷里 , 农耕忙碌 , 街巷熙攘 , 商旅往来穿梭 , 让人仿佛瞬间置身于那段悠长而温情的历史缩影 。 这些 , 为矿山一路走来奠定了不可磨灭的人文底蕴 。
矿山的前身 , 是状如奔马的马陵山抵至宿迁城北 , 因山包就像倒置的铁锅框 , 俗称锅框山;再因坡岭东侧延至运河边有地下存储着大量的石英砂 , 因而又名矿山 。
矿山■@矿山人,快来这里领取你的高浓度乡愁
文章图片

矿山地处鲁南丘陵与苏北平原的过渡地带 , 气候温和 , 四季分明 。 在矿山这片土地上 , 既有先民繁衍生息所创造的文明史 , 也有因中运河而兴所带来的繁荣与富庶的发展史 。 文献碑刻、历史沿革所记录的陈年旧事 , 塑造了矿山的乡土精神和地域风貌 。  
俗话说:三里不同音 , 五里不同俗 。 故土风物 , 乡愁满怀 。 矿山独特的地理位置孕育了独树一帜的乡风民俗 。 连六庄的地名是矿山人的记忆(连六庄即杨庄、冷庄、兵马庄、棉花庄、蒲包庄、新胜庄六个村落) , 走北边习俗是矿山人的乡愁 。
矿山水塔是新中国成立后 , 为解决矿山人的饮水问题而建 , 它改变了矿山人的生活面貌 , 如今依然作为矿山的地标 , 屹立如初 。 本地也形象地把它称作炮楼 , 成为了一个时代的见证 。
节令风俗某种意义上是一个地方的精神支点 , 饱含着矿山人对平安美满的向往和追求 。 比如正月十六走北边 , 就集合了防疫、过桥、赏灯、登高等多种仪式于一体的走百病习俗 , 因地理及方言的特殊性 , 慢慢成了正月十六走北边的民俗活动 。  
矿山■@矿山人,快来这里领取你的高浓度乡愁
文章图片

而到了每年的农历六月六 , 古时候也叫天贶节 , 这一天 , 矿山人有接热肉的习俗 , 无论穷富 , 都要把出嫁的姑娘接回家欢聚一场 , 祈求免灾去难 , 家道兴旺 , 此习俗源在矿山世代相传 。
很多人记忆里 , 黑白电视机总是不那么清楚 , 却让我们看到了外面的世界 。 堂屋里老旧的山水画、漂亮的八仙桌想必大家都很怀念 。 挂着蚊帐的木质床 , 呵护了多少人儿时的美梦 。 还有记忆中人们骑着二八大杠自行车 , 赶集串门 , 齿轮吱吱呀呀的声音 , 好像回响在耳边 。 实景还原的光阴教室里 , 这些老课本、老教具、桌椅 , 会使人想起在黑板上做不出题 。 斑驳的砖墙上展示的是矿山的老门牌、老照片、贴画、老证件、证书奖状等 。 浮雕街巷地图 , 展示矿山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
矿山因矿得名 , 因工兴业 。 矿山交通便利 , 地理位置优越 , 宿迁的工业文明从这里起步 。
矿山是原宿迁县的老工业区 , 因紧邻中运河的区位优势 , 大大推动了航运事业、工业产业的发展 。 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 , 矿山辖区先后办起了宿迁器皿玻璃厂、宿迁农药厂、宿迁县农业机械修造厂、宿迁县鞋帽制革厂、宿迁罐头厂等数十个企业 , 形成了冶金、机械、农药、建材、纺织等工业体系 , 中运河沿线也成为了工业集中区 。 馆里陈列的就是矿山代表性的工业品、玻璃制品、凤凰泉啤酒等宿迁老品牌产品展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