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笔试面试第一却被刷下来,就因为我是非全日制研究生”( 三 )


“表面上看‘非全日制’没什么 , 但实际上却产生很多矛盾、纠纷和人为对立 。 ”王勇称 , 即使在平常社交场合 , 也会有人用异常的眼光来看待非全日制研究生的群体 。
张伟认为 , 不认可非全研究生的应届生身份 , 本质上源于认为统招非全日制研究生和之前单证硕士一样 。 传统上以《派遣证》来识别应届生身份 , 而实际中很多学校规定不一 , 有的学校甚至不给非全日制研究生发放《派遣证》 , 这影响了很多用人单位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识别 。
“有的学校领导都不能正确认识到非全日制研究生改革 , 还在用在职硕士的名称发文件 , 搞歧视 。 ”张伟称 。
在学校期间受到差别对待的非全日制研究生 , 在步入社会同样面临歧视和偏见 。
隐性的歧视依然存在
作为南京理工大学的非全日制研究生 , 张伟读研期间比一般全日制研究生更加努力 。
“我有四五科的考试成绩名列第一、第二名 , 很少有科目考试成绩跳出前五名 , 最差也没超出前10名 。 ”张伟对澎湃新闻称 。
如此优异成绩并未帮助他获得用人单位赏识 。
今年疫情期间 , 他参加各种网上举办的毕业生双选会 , 用人单位一旦听说他是非全日制研究生 , 最标准答复是“下次再沟通” , 从此了无音讯 。
他先后给十多家用人单位投放简历 , 剧情和结局都一样 , 这极大打击他在求职道路上的信心 。
“我想以非全日制研究生身份去应聘中学教师 , 可能都没资格了 。 ”张伟对澎湃新闻称 , 用本科学历去寻找工作 , 或许还相对容易 。
将非全日制研究生等同于在职研究生的定见已根深蒂固 , 是造成事业单位、国企和大型民营企业招聘员工时不敢“冒险”的根本原因 。
张伟认为 , 2019年12月发布的《教育部办公厅等五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并未对职称评定、内部晋升、公务员和事业单位遴选与考调、人才引进和补贴、聘任制公务员招聘等作出相应规定 , 包括政策无具体监督执行部门 , 学生投诉往往推诿扯皮 , 难以落实 。 从而为用人单位在招聘时预留很大操作空间 。
“无问责规定 , 导致各地各部门有恃无恐 , 信访投诉后依然如故 。 ”一位非全日制研究生对澎湃新闻称 , 国家相关部门唯有统一研究生教育质量 , 不在学历证书上标注“非全日制”学习方式 , 方可根本解决 。
面对社会各个层面的偏见 , 部分非全日制研究生决定站出来 , 用社交媒体平台发出声音 , 厘清事实 。
学习之余 , 王勇是微博账号“统招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运营管理员 , 主要承担刊登非全日制研究生相关政策法规 , 回应社会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误解 。
这个微博账号约有10名运营成员 , 他们都是来自于各所大学的非全日制研究生 。
张伟也是一个法学类非全日制研究生微信群的管理员 , 加入者已达两百多人 。 他说 , 已有多个学科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建立微信群 。
“起初建群主要为了发布和分享工作信息 , 哪个单位不歧视 , 我们就会把它分享出来仅供参考 。 ”张伟说 , 目前大家发出声音并不为争取特殊利益 , 只是希望能保障最基本的合法利益 。
“现在很多地方人社局的领导都知道我是谁了 。 ”王勇说 , 他时常和各地方人事部门的负责人打电话沟通 , 给对方普及相关政策和知识 , 但通常对方都会消极推诿 。
“我希望他们发布招聘时严格落实五部委的文件 , 不能在事业单位招聘公告中设置全日制条件 , 他们要么说已招聘公告已发布 , 无法修改 , 要么说下一次修改 , 可到下一次发布招聘公告时 , 仍然要求全日制毕业生 。 ”王勇说 , 根本原因是事业编制岗位的竞争太激烈了 。
“一个事业编制的岗位 , 往往会有几百人报名 。 ”张伟说 , 在如此严峻的就业情势之下 , 若国家相关部门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 , 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就业歧视就难以避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