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客户端|国家卫健委公布十大“婴幼儿喂养健康教育核心信息”( 二 )


6个月至2岁期间逐步增加辅食添加的频次、种类 , 确保婴幼儿良好生长发育婴幼儿辅食添加频次、种类不足 , 将明显影响生长发育 , 导致贫血、低体重、生长迟缓、智力发育落后等健康问题 。 6至9个月婴儿 , 每日需要添加辅食1至2次 , 哺乳4至5次 , 辅食与哺乳交替进行 。 9至12个月婴儿 , 每日添加辅食增为2至3次 , 哺乳降为2至3次 。 1至2岁幼儿鼓励尝试家庭膳食 , 每日与家庭成员共同进食3餐 , 期间加餐2次 , 并继续母乳喂养 。 制作辅食的食物包括谷薯类、豆类和坚果类、动物性食物(鱼、禽、肉及内脏)、蛋、含维生素A丰富的蔬果、其他蔬果、奶类及奶制品等7类 。 添加辅食种类每日应当不少于4种 , 并且至少要包括一种动物性食物、一种蔬菜和一种谷薯类食物 。 6至12个月辅食添加对婴儿生长发育尤为重要 , 要特别注意添加的频次和种类 。
逐渐调整辅食质地 , 满足6个月至2岁婴幼儿所需营养素和能量供给6个月至2岁婴幼儿生长发育迅速 , 营养和能量需求高 。 这个阶段婴幼儿胃容量有限 , 因此辅食质地需要保持足够稠度 。 与婴幼儿的咀嚼、吞咽能力相适应 , 婴幼儿的辅食应当从泥糊状逐步过渡到团块状固体食物 。 婴儿6个月之后添加泥糊状食物 , 9个月过渡到带小颗粒的稠粥、烂面、肉末、碎菜等 , 10至12个月食物应当更稠 , 并可尝试块状食物 。 1岁以后吃软烂饭 , 2岁左右接近家庭日常饮食 。 贫困地区或食物供应不够丰富的地区 , 婴幼儿不能从食物中获得充足营养和微量元素时 , 应当在医生指导下给予辅食营养补充剂 。
耐心鼓励婴幼儿进食 , 培养良好饮食习惯婴幼儿6个月至2岁添加辅食 , 2至3岁基本独立进食 , 喂养方式发生变化 。 从哺乳逐渐过渡到喂食、自主进食、与家人同桌吃饭 , 这个过程可促进婴幼儿大动作、精细动作的发育 , 有利于家庭亲子关系建立 , 促进儿童情感、认知、语言和交流能力发展 。 父母和养育人要营造快乐、轻松的进食环境 , 鼓励但不强迫婴幼儿进食 。 引导婴幼儿与家人一起就餐 , 自主进食 。 关注婴幼儿发出的饥饿和饱足信号 , 与婴儿面对面充分交流 , 不以食物作为奖励和惩罚手段 。 婴幼儿进餐时不观看电视、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 , 每次进餐时间控制在20分钟左右 , 最长不超过30分钟 。
提倡家庭自制食物 , 控制婴幼儿糖和盐的摄入鼓励家庭选择新鲜、营养丰富的食材 , 自制多样化食物 , 为婴幼儿提供丰富的味觉体验 , 促进味觉发育 。 清淡口味有利于婴幼儿感受、接受不同食物的天然味道 , 降低偏食挑食风险 , 也有利于控制糖、盐摄入 , 降低儿童期及成人期发生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 1岁以内婴儿辅食应当保持原味 , 不加盐、糖和调味品 。 1岁以后辅食要少盐少糖 。 2岁后幼儿食用家庭膳食 , 仍要少盐少糖 , 避免食用腌制品、熏肉、含糖饮料等高盐高糖和辛辣刺激性食物 。 2岁以内婴幼儿辅食宜单独制作 , 保持食物清洁卫生 , 预防腹泻和其他疾病 。 婴幼儿进食要有成人看护 , 不逗笑打闹 , 防止进食意外 。 整粒花生、坚果、果冻等食物易吸入气管 , 引起窒息 , 婴幼儿应当避免食用 。
定期评价婴幼儿生长发育和营养状况 , 及时获取科学喂养指导营养评价和健康指导 , 是儿童健康检查服务的重要内容 。 1岁以内婴儿应当在3、6、8和12个月时 , 1至3岁幼儿在18、24、30和36个月时 , 到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或妇幼保健院接受儿童健康检查 , 评价生长发育和营养状况 , 在医生指导下及时调整喂养行为 。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 采访人员 刘欢
编辑:王海萍
【北京日报客户端|国家卫健委公布十大“婴幼儿喂养健康教育核心信息”】流程编辑:郭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