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镇扬一体化实现重大突破、全面提速 南京东进!走向“加强版省会区域”( 三 )


他表示 , 宁镇扬都市圈一体化 , 关键还是要提升南京的首位度 , 加快江北新区建设;充分发挥南京在资源、产业、科技、人才、信息等优势 , 发挥南京作为中心城市的龙头带动和辐射作用 , 三地合力打造和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宁镇扬都市圈一体化发展 , 在章寿荣看来 , 必须改变以往单打独斗的地区本位思维 。 对此 , 他建议在政绩考核体制下 , 考虑将都市圈整体作为考核单位 , 将都市圈内各城市进行“利益绑定”“算总账” , 而不对都市圈内部独立行政区域进行单独考核 , 通过制度设计来促进区域间自发或自主地进行产业分工 。
如果改变行政考核的指挥棒有待时日 , 那加快建设统一市场 , 尤其是智力资源的统一市场的现实操作性则很强 。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陈雯建议提高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共享程度 , 共建宁镇扬公共就业服务平台 , 共同打造和共享一批人力资源教育培训基地 , 探索建立柔性人才流动机制 。 完善统一技术市场 , 共同建立技术交易市场联盟 , 探索在现有的网上技术交易平台和知识产权交易平台上促进密切交流合作的路径 。 构建房产及自然资源等统一的产权信息网络服务和管理平台 , 逐步统一市场准入标准等 。
城市向东 , 边角成核心
这次宁镇扬党政联席会议明确 , 将加快宁扬两条城际地铁规划建设 , 受到两地市民极大关注 。 虽然有南京市民表示 , 为什么不把资源全部用于多建市内地铁 , 加密过江通道 , 但更多人对都市圈战略表示赞同 。 更多普通人感受到 , 创造条件共享资源 , 是双赢之举 。
早在去年2月 , 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指出 , 都市圈是城市群内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 。
疫情之下 , 产业链、供应链频频出现“远水”解不了“近渴”的问题 。 疫情在对经济带来严重冲击的同时 , 也催生了新的发展机会 , 比如都市圈 , 广东、山东、浙江等地都在今年上半年出台规划 , 推进都市圈发展 。
就在近日 , 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等机构联合发布《国际城市蓝皮书:国际城市发展报告(2020)》 , 指出全球主要都市圈推新规划 , 在这些规划中 , “可持续”被提及次数最多 , 成为最重要的考量因素 。
对都市圈来说 , “你情我愿”才能“可持续” 。
在4日的联席会上 , 扬州市委书记夏心旻说 ,扬州将坚持在长三角一体化和宁镇扬一体化中定位和谋划发展 , 助力南京提高首位度 , 还要与南京、镇江一道把宁镇扬这个“宁三角”打造成更加坚固的“铁三角”、更高质量的“金三角”、更具创新特色的“智三角” , 共同把宁镇扬打造成长三角乃至全国强劲活跃的增长极 。
镇江市委书记马明龙表示 , 将坚定不移支持南京都市圈建设 , 坚定不移对接沪宁产业创新带 , 坚定不移融入区域互联互通大格局 , 坚定不移落实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求 , 镇江将始终把宁镇扬一体化作为对接国家战略最重要的切入口 , 作为镇江高质量发展最现实的机遇 。
今年中央提出要建立以国内为主、国际国内双循环的发展体系 , 就更加凸显了区域一体化的重大意义 。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张京祥分析 , 我国不断削减与国际间的贸易与要素流通门槛 , 但是对削减国内不同城市、不同区域间的要素流通、资源配置门槛却不够重视 , “行政区经济”现象长期存在 。 他认为 , 这次疫情将深刻改变全球生产链、供应链的组织 , 出于安全、稳定的考虑 , 一个重要的趋势是许多生产链、供应链组织“近域化” , 城市要在一个地理尺度可控、时间可控、体制可控的范围内组织相对完整的生产链与供应链 。 一个独立的城市无法有效达成此目标 , 而都市圈就成为生产链、供应链组织的基本单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