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利|培养基础学科拔尖人才 | 新京报专栏让“强基计划”摆脱功利因素

江苏龙网_原题是:让“强基计划”摆脱功利因素 , 培养基础学科拔尖人才 | 新京报专栏
实施强基计划 , 是为了扭转考生、考生家长不愿选择基础学科专业的功利倾向 , 但这不能一蹴而就 。
功利|培养基础学科拔尖人才 | 新京报专栏让“强基计划”摆脱功利因素
文章图片

▲各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 , 也应顺势结合强基计划招生情况 , 重视培养学生的学科专业兴趣 。 资料图 。 图片来源:新京报网
文 | 熊丙奇
今年高校招生最引人注目的改革 , 应该是第一年实施的“强基计划” 。 但据报道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多所高校日前发布通知 , 将在今年高考录取的2020级本科新生中补招强基计划学生 。 实施首年即“遇冷” , 让舆论质疑此计划的意义 。
其实 , 强基计划遇冷也是正常 , 甚至可以说 , 遇冷恰恰体现了实施该计划的价值 。 实施强基计划 , 是为了扭转考生、考生家长不愿选择基础学科专业的功利倾向 , 但这不是一蹴而就的 。 我国发展基础学科专业 , 为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输送优秀创新人才 , 就须坚定推进强基计划 。 与此同时 , 也有必要结合实际招生情况 , 进一步完善这一计划 。
【功利|培养基础学科拔尖人才 | 新京报专栏让“强基计划”摆脱功利因素】一些舆论在分析该计划遇冷的原因时指出 , 强基计划招生的专业 , 本来就不是考生和家长心目中的“热门”专业 , 可有关招生政策不但不给考生一定的降分优惠 , 还要求被强基计划录取的学生 , 入学后不能换专业 , 最多只能转到基础学科专业的非强基计划班 。 这就需要考生有明确而浓郁的基础学科专业兴趣 , 否则难以报考强基计划 。
然而 , 如果强基计划招生政策倾斜且允许入学换专业 , 就难免有人会将此当作进名校的“跳板” 。 而实施强基计划摈弃的正是这种功利思维 。 确切说 , 实施强基计划的初衷 , 就是希望报考的考生 , 有基础学科专业兴趣 , 有长远的学业发展规划 , 有成为基础学科拔尖人才的志向 , 也因此要对想以此为“跳板”者明确说不 。
从强基计划实施首年的情况看 , 其实也符合政策预期 。 由于长期受功利教育观和成才观影响 , 考生和家长对基础学科专业不感兴趣 , 导致有的考生入围学校校测后放弃该计划 。 对此 , 有专家建议能否在高考公布成绩之前 , 就初步确定入围校测的名单 , 对学生组织测试 , 在高考成绩公布后 , 就按高考与校测成绩录取 , 不管学生愿不愿意 。 但这无疑就背离了强基计划的初衷 。
与之前的招生改革相比 , 强基计划的功利色彩较淡 , 尤其与5%自主招生政策形成鲜明对比 。 其意图正在于真正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 引导考生和家长根据兴趣选学校、专业 , 从重招生录取 , 转向重培养、成长 。 这也是我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创新人才的重大转变 。
当前 , 在高考选择学校和专业时 , 我国考生仍普遍存在盲目追逐热门的情况 , 很多学生也说不清自己有什么兴趣、爱好 。 而随着新高考改革的推进 , 教育部要求各高中学校要重视对学生的生涯教育 , 其重要内容之一 , 就是要引导学生发现并培养自己的兴趣 , 进而能根据兴趣和能力选择适合的学科专业 。 为此 , 各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 , 也应顺势结合强基计划招生情况 , 重视培养学生的学科专业兴趣 。
而强基计划也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 。 今年强基计划只允许学生申请一所学校 , 主要考量是希望学生有明确的学校专业目标 。 而从现实看 , 由于是在高考前申请 , 考生并不知道高考分数 , 在申请时也有一定的盲目性 。 因此 , 如允许学生申请2-3所学校 , 并调整到 公布高考分数后再申请 , 无疑更有利于考生精准自我定位与选择 。
另外 , 在把高考成绩作为入围门槛后 , 强基计划按高考成绩85%、校测成绩15%综合评价录取学生 , 给学校自主评价的空间较小 , 也可结合实际情况 , 把校测成绩权重提高到30%左右 , 进一步扩大学校的自主权 , 也引导学生重视综合素质发展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