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马哥的怒江大峡谷扶贫日记( 二 )

  “家庭的希望在孩子 , 孩子的希望在教育”“只有贫困家庭的孩子读书 , 才能阻断贫困的代际传输”在子里甲乡 , 这些是最耳熟能详的话语 。 因为交通不便、思想封闭、家庭困难 , “控辍保学”成为子里甲乡脱贫攻坚的又一个老大难问题 。

  子里甲乡党委、政府根据全乡辍、失学生情况 , 制定了以“攻克重点村为主 , 巩固普通村为辅”的行动方案 , 开展了“一对一”定点劝返工作 , 并配合抓好依法控辍工作 , 向着辍、失学生全面返校的目标发起总攻 。

  马昌治与全乡干部职工一起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 , 他已记不清一年来多少次走进失辍学家庭开展劝返工作 。 “有时你看着两户人家直线距离特别近 , 就在临近的两座山头 , 可要真正到达需要下山再上山 , 大半天时间在路上 。 ”

  尽管一次次无功而返 , 一次次遭受群众的避而不见 , 但子里甲乡没有一个干部退缩 。 马昌治坦言 , 这是因为大家都明白 , 今天退一步不仅意味着控辍保学目标无法落实 , 也会带给山区孩子带来终身影响 , 所以每个干部都拿出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斗志 , 不负使命、砥砺前行 , 只为彻底拔掉贫困代际传递的“穷根” 。 最终 , 通过全乡上下的努力 , 控辍保学工作取得了很好成效 。

小马哥的怒江大峡谷扶贫日记

----小马哥的怒江大峡谷扶贫日记//----江 苏 龙 网 http://www.jiangsulong.com

图为到群众家中做劝学工作 。 受访者供图

  “每天都在进步 , 每时都在改变” , 打赢薄弱环节“歼灭战”

  “子里甲乡建档立卡2138户9671人已总体达到脱贫退出标准 , 5个村均达到脱贫出列标准 , 真正迈出了边疆民族山区‘一步跨千年’的减贫步伐 。 ”扶贫工作虽苦 , 可一说起子里甲乡的改变 , 马昌治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

  目前 , 子里甲乡共完成农村危房改造2049户 , 易地搬迁568户 , 群众的安全住房问题得到全面解决 。 全乡5个行政村全部通水泥硬化路 , 36个自然村61个村民小组全部通电并实现广播电视信号全覆盖 , 全乡共有2个完小 , 9个学前教育点 , 5个卫生室 , 3个医疗点和34个党群活动场所 。 全乡大力发展以草果、水果为主的种植业 ,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收入从2014年的2785元提升到2019年的5968元 。

  在云南省委统战部的支持下 , 子里甲乡建起了福贡县首个“侨胞之家” , “爱心卫生室”“送医送药”活动有效改善群众就医条件 , “侨爱读书角”改善了乡里教学条件 , 还建起了新公厕 , 为贫困群众送去3000件冬衣;在交通厅的支持下 , 子里甲乡交通条件实现质的飞跃 , 子里甲桥旧貌换新颜;在各级挂联单位和帮扶企业的大力支持下 , 一个个崭新的养老院、幼儿园、活动室拔地而起 , 往日破败萧条、满目疮痍的山乡变成为充满生机的新农村 。

  从住在深山密林的叉叉房、茅草房 , 到搬进县城宽敞明亮的电梯房 , 从一些老百姓从未走出过大山 , 到村支书带领群众到珠海打工 , 这些都生动地诠释着“怒江每天都在进步、每时都在变化”的深刻内涵 。

  美丽蝶变背后 , 倾注着基层干部的付出与牺牲 , 也体现出了脱贫攻坚这场战役的艰辛与伟大 。 “这其中 , 有太多感人故事 。 ”马昌治说 , 有同事刚经历了亲人离世 , 就赶回脱贫攻坚的一线;有同事因工作需要 , 妻子生产无法陪伴身边;有同事家人生重病 , 却不能陪伴在身边;有同事上午还一起商量控辍保学工作 , 晚上下村途中就因交通事故离世 , 大峡谷里的扶贫故事让人动容 。

  在子里甲乡扶贫的日子 , 马昌治不仅见证着峡谷巨变 , 也接受着精神的洗礼 。 他的扶贫日记中 , 写着这样一段话:“我庆幸自己能与当地干部一起奋战在‘三区三州’脱贫攻坚的主战场 , 并为参与到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脱贫攻坚战役感到自豪 。 ”(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