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率|“灵活就业”岂是万能挡箭牌

“找不到工作就填灵活就业 。”“碰到核查就说在做自媒体 。”……近日,《半月谈》采访人员调查发现,尽管明令禁止,但一些高校软硬兼施让学生用“就业证”换“毕业证”,用高就业率装点门面等现象依然存在 。
教育部相关通知中,明确指出互联网营销工作者、公众号博主、电子竞技工作者等属于“自由职业”,应纳入就业统计 。这原本是为适应新就业形态而出台的新规,却在具体实践中被部分高校“钻空子”,以“自媒体就业”“灵活就业”为幌子,对就业率进行注水 。
作为评价办学质量的关键指标,就业率关系到学校排名,也会影响生源质量和办学声誉 。但对就业数据造假,不仅会让学生处于“已就业”状态而丧失应届生才能享受的就业优势,还会误导决策——就业数据失真,会导致相关部门无法及时干预调控 。
一些学校的专业招生过多过滥,就业难已成不争事实,但部分院系由于担心连续多年就业率垫底被“红牌”罚下,而选择在就业率上“做手脚” 。对此,教育管理部门应将就业质量作为重要指标,纳入就业评价体系,同时淡化初次就业率统计 。在统计就业时,也应引入第三方机构统计、核查,以遏制就业数据造假,为专业设置的调整提供真实可信的依据,进而扭转人才培养与需求的结构性错位 。
韩宗峰
【就业率|“灵活就业”岂是万能挡箭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