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想做一个关于VR的公益活动,用虚拟技术复活一个你最新心爱的人或者动物。

谢不邀!
又到了清明节,所以关于纪念逝去亲人的话题也特别热。而扫墓这种纪念活动,这几年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之前沸沸扬扬的通过淘宝来代扫墓,到现在开始司空见惯了。抛开伦理的角度,科技的进步的确在冲击传统的很多东西,包括纪念逝者。
【最近想做一个关于VR的公益活动,用虚拟技术复活一个你最新心爱的人或者动物。】 南方的上山扫墓应该是国内传统保持得最好的,因为南方多丘陵,土葬禁止得比较晚,我听同事说,每年春分过后,广东的人几乎都跑回老家扫墓,比过年还重要。但一个事实也摆在眼前,就是年轻一代越来越不喜欢这种爬山的模式,因为一天翻山越岭把家族几十口坟墓走一遍,还得修坟墓,这是一项非常大的工程。老一辈还好,但却在逐渐老去。而且随着火葬的普及和很多丘陵被推平搞新农业。传统的扫墓方式可能会越来越淡。
那就意味着,如果未来纪念亲人集中在公募(现在已经大部分是了),新科技的介入,可能更加有助于纪念亲人。这个先放开来想象,比如通过虚拟技术,复活亲人,并复活亲人曾经生活的环境,这意味着,每个人都有一座纪念馆里。未来想念一个人,或则清明节的时候,可能通过VR来向下一代介绍亲人和纪念亲人,本质其实是一样的。当然,这个纯技术探讨,不涉及伦理。
所以回到话题,我觉得如果做公益,想从名人开始,我们对名人的理解和纪念,经常得跑到他的坟墓或者故居,其实故居也是修整过的,还不如通过VR的形式来了解。比如台湾的胡适故居,完全可以通过VR的形式搭建一个线上的胡适故居,让不出门或者暂时没有去台湾条件的人可以去看看胡适的故居,凭吊一下名人。

■网友
形式上我认为没有问题,总有人有这种需求,而且应该不少,我好奇的是技术上如何实现。脸型还好说。如何获得逝去的人的体态、动作、声音。需要这种服务的人必然是对逝者很熟悉的人,任何一点表现上的差异都会瞬间出戏吧。还是说采取弱沟通的方式,仅仅是以熟悉的面貌出现在用户面前。这样的话目前的技术还比较容易实现。

■网友
要做的像真人太难了,达不到。做个像真的小动物都难。
■网友
韩国有一个妈妈,她的七岁的女儿因癌症去世了,然后就有电视节目联系科技公司用八个多月时间分析了小女孩的行为声音之类的,让这位母亲又一次见到女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