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非遗难为“无米之炊” 国家级制笔大师当“羊倌”

@传统非遗难为“无米之炊” 国家级制笔大师当“羊倌”
文章图片

石庆鹏(左)向来宾介绍优质羊毛 。许峰 摄
通讯员 许峰 杨亚男 采访人员 嵇尚东
30多米长的“联排”羊舍,60只山羊欢快地吃着草料,看到有人来,“咩咩”叫着……这是采访人员日前在江都区国画笔厂见到的场景 。这片面积约5亩的厂区,羊舍占了近一半地方 。“我们养了90多只山羊,有30多只在外委托饲养 。”该厂厂长、国家级制笔艺术大师和非遗传承人石庆鹏介绍,“今年计划将数量扩大到200只 。”
这家制笔厂为何“不务正业”?国家级制笔大师怎么当起了“羊倌”?带着这些疑问,采访人员进行了深入采访 。
【@传统非遗难为“无米之炊” 国家级制笔大师当“羊倌”】一次尝试
业内开先河,这家制笔厂盖起羊舍养起羊
江都区国画笔厂位于大桥镇花荡村,是国家级非遗项目——扬州毛笔制作技艺的传承单位 。
“这些山羊是跑遍海门、启东、盐城等地选购来的 。”石庆鹏说,为了饲养这些山羊,他承包了4亩农田,专门种植小麦、玉米、大豆等,做羊饲料 。
制笔厂为啥养起了羊?
石庆鹏介绍,优质羊毛是制作高端毛笔的重要原料之一,其中高品质的“尖锋毛”对采毛的山羊要求很高:春季出生的公羊,未经过阉割和交配,次年立春前宰杀,仅取颈部细毛 。每只山羊产“尖锋毛”约一两五钱,只能制不超过10支笔 。在羊舍,石庆鹏指着一只山羊介绍:“你看这只,耳朵翘着,有明显的土种山羊特征,脖子处的毛最适合做毛笔 。”
作为国家级非遗传承单位,江都国画笔厂一直坚守着扬州毛笔制作技艺 。去年6月,该厂在全国毛笔业内开先河,兴建羊舍养羊,通过交配选种,从源头保护毛笔制作技艺 。
“现在,我们很难从外面买到制笔用的优质羊毛,虽说还有些库存,但用一点少一点 。”石庆鹏解释,“传承扬州毛笔制作技艺,没有工人,可以招聘、培养;没有优质羊毛,就是无源之水,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 。”
市场难觅优质羊毛,是因纯血统的土种山羊正在逐步消失 。
长三角地区,气候湿润,水草丰美,在此环境下生长的土种山羊的羊毛,毛杆粗细均匀,锋颖细长嫩润,色泽透明发光,是制作毛笔的佳品 。近年来,养羊业追求产肉率,用本地山羊与波尔羊杂交,杂交后山羊的羊毛较粗,缺乏弹性,不适宜做高档毛笔 。
一个挑战
还原土种山羊,七旬非遗传承人的新挑战
通过交配选种恢复土种山羊,为制作高端毛笔提供“尖锋毛”,这就是石庆鹏养羊的目的 。但在更多人看来,这也是一条充满不确定的探索之路 。
山羊品种提纯,是个不停烧钱的过程 。砌羊舍、买山羊、承包农田、雇用工人,石庆鹏已先后花去80余万元 。这对于年销售不到500万元的毛笔厂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投入,而且远远未看到盈利的曙光 。
1948年生的石庆鹏,今年已72岁 。事实上,江都国画笔厂职工普遍年龄偏大,20多名制笔工人,平均年龄超过了60周岁 。
“我们尽自己全力去做,将扬州毛笔制作技艺传承下去,不能留遗憾 。”石庆鹏说,“尽管这条路没人走过,但不尝试不努力,所有事情都不会改变 。”
不计成本投资养羊,从源头保护传统工艺,是因为在石庆鹏眼里,扬州毛笔制作技艺的传承就是对扬州传统文化的继承 。
石庆鹏17岁进村办毛笔厂学徒,34岁创业开办制笔作坊至今 。“我相信,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传统文化将迎来复兴,对毛笔需求会升温 。”石庆鹏说 。
一道考题
一些传统非遗项目如何做好“无米之炊”
尽管石庆鹏充满信心,但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是,江都国画笔厂以一己之力试图培育和恢复土种山羊,能走多远?
土种山羊饲养8个月出栏,继续饲养不长肉,养一天亏一天饲料钱;但饲养“笔毛羊”讲究时令,饲养约需一年时间,养殖过程中,饲料不能有添加剂,否则会影响羊毛质量 。如果仅算经济效益账,养殖“笔毛羊”是亏本生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