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泄露频发 为抗疫“交出”的个人信息去哪了

为抗疫“交出”的个人信息去哪了
本报采访人员翟永冠、白佳丽、宋佳、侯捷
4月19日 , 青岛公安发布通报称 , 胶州市民微信群里 , 出现了当地中心医院出入人员名单 。 6000余人的姓名、住址、联系方式、身份证号码等个人信息被公之于众 。
类似的情况在多地出现 , 引起人们对防疫期间个人信息安全的担忧 。 采访人员采访发现 , 出于防控需要被大量收集的个人信息 , 还留存在相关App和超市、药店等商家手中 , 存在泄露隐患 。
信息泄露频发多为违规操作
家住天津的丁先生 , 近来频繁接到被标记为“诈骗”“骚扰”“房产中介”的电话 。
他有些不安地说:“疫情期间多次登记个人信息 , 是不是被泄露了?”
【信息泄露频发 为抗疫“交出”的个人信息去哪了】丁先生的担忧并非多余 。 此前各地多次出现返乡及确诊人员信息泄露事件 。 这大多是一些地方在收集和使用个人信息时 , 违规操作造成的 。
天津市在开展专项治理中发现 , “新冠通”等App在收集身份证件、健康信息、详细行踪等个人敏感信息时 , 未同步向用户说明收集目的;未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要求 , 向用户提供删除、更正个人信息的功能 。
此外 , 疫情暴发以来 , 全国已发生多起因非法传播个人信息 , 被公安机关处理的案件 。
2月初 , 内蒙古鄂尔多斯某工作人员 , 将涉疫排查人员名单发送至内部工作群 , 被群内成员王某擅自转发至社会群众微信群 。 随后 , 名单被网民大量转发 , 致使公民个人信息泄露 。 后公安机关依法对王某处以行政拘留10日 。
在广州 , 海珠警方接到辖区居民报警 , 称其所在小区的业主微信群内有人发布多名公民个人信息 。 警方调查发现 , 郑某曾将多名曾乘坐某邮轮的游客名单发送给朋友叶某 。 叶某又将上述游客个人信息转发至其所在小区的业主微信群内 。 警方随后依法对违法人员郑某、叶某分别处以罚款500元的处罚 。
物业竟要求登记收入状况
采访人员调查发现 , 通过收集公民个人信息而进行的“大数据抗疫” , 对有效控制疫情功不可没 。 但也有一些地方 , 在收集和使用个人信息时 , 存在不规范现象 。
——收集信息主体过多 。 据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专项治理工作组专家何延哲介绍 , 防疫期间使用的信息收集网络应用程序可能有几千个 。 “这些收集信息主体 , 没有统一标准和共享、互认机制 , 存在重复、过多收集的情况 。 ”
此外 , 一些线上防疫程序个人信息保护合规水平较低 。 比如采访人员曾使用过的一款由街道运营的小程序 , 它未向用户展示隐私政策 , 未逐一列出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目的、方式、范围 , 在收集用户详细地址、出行信息时 , 未同步告知使用目的 。
——过度收集 。 不少群众反映 , 一些部门、商家在收集个人信息时过度索要 。 有人吐槽 , 防疫期间 , 小区物业上门要求登记的内容 , 竟然包括收入状况和身高、血型等信息 。 “我真是搞不懂 , 一个月挣多少钱与疫情防控有关系吗?”
——信息存储、保护不明确 。 北京的张先生近来每次去家附近的超市、小吃店 , 都被要求在入口处登记个人姓名、身份证号和手机号等信息 。 一个厚厚的大本子 , 每个进出人员的个人信息都写在上面 , 下一个人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上一个人的具体信息 。
“这一本写满姓名、身份证号和手机号的个人信息登记本 , 商家如何保护?”张先生很担心 。 工作人员的答复是 , 他们只管登记 , 并不清楚后续怎么处理 。
个人信息收集应“最少够用”
目前 , 各种防疫App和超市、药店、小区物业、公交地铁等主体收集了大量个人信息 , 很多人在“交出”个人信息的时候 , 都不清楚这些信息最终会被如何使用 。
受访专家认为 , 未来应抓紧对相关App进行专项治理 , 督促运营者对照政策标准自查整改 。 对存在问题的 , 视情况采取通报整改、公开曝光、通知下架、行政处罚、移送司法等措施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