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垃圾战争”引发的变革

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 。
如果在源头将垃圾分类投放 , 再进行资源化处理 , 摆在我们面前的垃圾就会变成一座“金矿” , 变废为宝作为“二次资源”进入新的产品生产循环 。 垃圾分类是循环发展的必由之路 , 只有每个人合理对待垃圾 , 才会挖掘出其中的资源和财富 。
垃圾带来的巨大困扰
垃圾与人类如影随形 。 人们在生产生活中不可能对原料进行完全利用 , 必然会产生一定量的废物 。 在自然资源的开采和人类对产品的消费过程中 , 也会不可避免地产生各种垃圾 。 如果任其不顾 , 大量的生活垃圾、工业垃圾、电子垃圾和医疗垃圾等就会侵入环境 , 对大气、土壤、水源造成污染 , 严重威胁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和自身健康 。
近年来 , 随着各国环保意识的增强 , 垃圾的能源化与资源化得到重视 , 不少国家正在努力实现垃圾的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目标 。
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垃圾分类的国家 , 也是实施最成功的国家之一 。 据统计 , 目前德国的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65.6% , 成为全球垃圾分类水平最高的国家 。
但在100多年前 , 垃圾也曾给这个美丽的国度带来巨大困扰 。
20世纪初 , 由于工业的飞速发展 , 致使德国很多城市出现了大量的工业垃圾 , 再加上涌入的成千上万名产业工人 , 堆积如山的生活垃圾成了最令城市管理者头疼的事 。 如何处理这些生活垃圾?填埋、焚烧以及分类再利用是城市管理者给出的几个解决方案 。 一段时间后 , 人们发现 , 由于在垃圾收集的前段没有进行分类 , 导致燃烧垃圾时产生的异味实在令人作呕 , 焚烧方案率先出局 。
1907年 , 柏林夏洛滕堡区开始试点对垃圾分类 。 虽然城市管理者制定的最初的垃圾分类方案仅有三大类别 , 但并未得到居民的认可 , 再加上没有配套补贴政策等因素 , 垃圾分类方案很快以失败告终 。 此后 , 垃圾填埋便成为柏林人处理垃圾的默认做法 。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 , 垃圾分类概念在德国再度被提及 , 但这与环保无关 , 更多的是针对战时经济的金属类垃圾、废旧塑胶等制品的再利用 。 战争结束后 , 垃圾分类再度被扔进历史的“垃圾堆”中 。
更严重的是 ,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 随着德国经济再度崛起 , 腰包鼓起来的人们迅速拉动了各种消费需求 , 他们甚至将繁杂的包装视为衡量产品优劣的标准 , 甚至还会攀比包装垃圾的数量 。 到了上世纪70年代 , 工业污染导致的酸雨造成欧洲森林大面积死亡 , 导致德国能源危机 , 这才让人们真正意识到节能的重要性 。
1973年 , 民间学术团体罗马俱乐部发布了著名的报告《增长的极限》 , 提出自然资源是有限的 。 同时 , 催生了环保政党绿党这一当今德国举足轻重的政治力量 , 从此环保理念在德国深入人心 。 为保护树木 , 德国民众自发地从回收纸张开始对垃圾进行分类 。 上世纪80年代后 , 大量废旧玻璃以及废纸张回收桶陆续出现在各个居民区 , 为此后德国的循环经济积累了经验 。
以干净整洁闻名于世的日本 , 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上垃圾分类回收做得最好的国家之一 。 但日本的城市垃圾处理也非一日之功 , 今天我们所见的井然有序 , 其实是由一场旷日持久的“垃圾战争”引发的变革 。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 摆脱了战争重创的日本进入经济高速增长期 , 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升 , 垃圾量剧增 , 垃圾乱丢现象随处可见 。 1965年东京市中心23区的日均垃圾生产量为7903吨;而到了1971年 , 这一数字就变成了13971吨 , 增加了77% 。 更令人头疼的是 , 其中只有三成垃圾可焚烧处理 , 剩下的只能依靠填埋解决 。
【垃圾分类:“垃圾战争”引发的变革】“东京垃圾战争”就在此时爆发 。 由于当时东京市内现有的垃圾填埋场已逐渐饱和 , 不得不开拓新的场地来处理不断增加的垃圾量 。 为此 , 东京都政府一方面为可燃垃圾建设新的垃圾处理厂;另一方面 , 决定将不可燃垃圾统一运到江东区南部进行填海处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