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垃圾战争”引发的变革( 二 )


江东区从1655年开始就是东京(当时还是江户)的垃圾填埋地 。 到了1964年 , 都政府要在此地修建第15号填埋场时 , 饱受其害的江东区政府和当地居民强烈抗议 , 虽然都政府保证 , 将在1970年结束垃圾填埋 , 此后的垃圾处理会在各区分别进行 , 但这份承诺并未落到实处 。 到了1971年 , 平均每天仍有5000多辆垃圾车驶入江东区 , 导致交通堵塞、蝇虫肆虐、污水乱流、恶臭扑鼻 , 于是江东区居民采取阻止垃圾运送车进入等行动抗议这种处理方式 。 东京都政府也曾将垃圾运到北海道、四国、九州等地 , 均先后受到抵制 。 从上世纪70年代初 , 这场激烈的“垃圾战争”持续了500多天 , 最终由政府部门、企业和市民达成共同治理垃圾的方案 。
这场“垃圾战争”对东京市政的影响不可小视 , 东京都政府由此意识到市政改革的重要性 , 特别是垃圾处理问题 。 为有效实施垃圾处理和环境保护 ,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 , 日本尝试施行垃圾分类制度 , 并用焚烧替代填埋 , 国民逐渐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 。
立法为垃圾分类保驾护航
别以为将垃圾分类贯彻到底只是单纯依靠民众的自觉性 , 实际上 , 无论在哪个国家 , 都离不开细致、严格乃至严苛的立法做后盾 。
德国在1972年通过了首部《废物避免产生和废物管理法》 , 40多年来 , 经过不断完善和改进 , 如今在垃圾分类方面立法严谨 , 责任清晰 。 垃圾处理遵循“谁生产、谁负责”的原则 , 企业不仅对生产过程中的废料处理负责 , 还要承担回收利用其商品包装物的责任;居民产生的垃圾也必须付费 , 交由专门机构处理 。 截至目前 , 德国联邦及各州有8000余部环保法律法规 , 欧盟还有400多部法规在德国执行 , 德国政府有50万人在从事环保法律法规管理及执行工作 。
此外 , 德国还是最早为循环经济立法的国家 , 其实行的是“连坐式”惩罚措施 。 如果垃圾回收公司人员发现某处垃圾经常没有严格分类投放 , 会给附近小区的物业管理员以及全体居民发放警告信;警告后仍未改善的 , 公司就会提高这片居民区的垃圾清理费 。 通常 , 收到警告后 , 物业与居民自管会将逐一排查 , 找到“罪魁祸首” , 要求其立即改善 。 根据2019年的德国罚款目录 , 违法弃置垃圾的罚款额度因恶劣程度不同在10欧元到5000欧元不等 。
日本垃圾分类的历史也是法制不断完善的过程 。 从1900年的《污物清扫法》到1954的《清扫法》 , 再到1970年的《废弃物处理法》、2000年的《循环性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 , 法律经过了多次修订 , 实现垃圾分类责任明确 , 有完善的奖惩制度并严格实施 。 如其中有一项“废弃物非法投放罪” , 胡乱丢弃废弃物者将被处以5年以下有期徒刑 , 并处罚金1000万日元;如胡乱丢弃废弃物者为企业或社团法人 , 将重罚3亿日元 。 不良记录者 , 将来该户居民孩子的上学、就业 , 甚至出国办签证都会受到影响 。
为了对垃圾处理进行规范 , 澳大利亚有着较为健全的环境立法 , 并且各州也制定了具体的法律法规 。 如昆士兰州制定了《垃圾回收战略》 , 对于超过标准进行垃圾排放处理的企业 , 进行征税;在新南威尔士州 , 如果个人乱丢垃圾 , 可被罚款5000澳元 。 如果企业对垃圾处理不当 , 最高可被罚款500万到700万澳元 。 除上述处罚措施外 , 政府还鼓励市民积极举报违规者 。 此外 , 澳大利亚垃圾分类回收十分重视社区居民的参与 , 以悉尼推行垃圾分类为例 , 市议会召开各种论证会、听证会 , 反复地和民众沟通 , 在达成一致的情况下通过各种有关垃圾分类的规定 。
韩国在实施垃圾计量收费制度之初 , 乱扔垃圾、不用垃圾袋的情况时有发生 。 针对这些问题 , 韩国政府制定并实施了严格的监管制度 , 如未在规定时间或不按分类规则乱扔垃圾 , 将面临10万至100万韩元不等的罚款 。 从2000年开始 , 韩国补充实施了“垃圾违法投放举报奖金制度” , 奖励额度最高可达处罚金额的80% 。 首尔市还推出了垃圾分类监管体系 , 由警察、环卫工人等参与管理监管 , 并在小区垃圾投放处设置摄像头 , 这对随意乱扔垃圾的行为起到监督作用 , 垃圾分类逐渐变为人们的自觉行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