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基于UGC的应用,初始的用户内容是怎样获取的

这是一个新产品初期获取用户的问题,最近也在想这个,顺便写下来梳理一遍。先看看大家是怎么做的:——最开始邀请注册,吊足了大家的胃口;第一批进来的人,大多带IT/互联网属性,一时间PM成群,而这群人最具话唠基因,迅速地抱团提问、回答;第一批用户中不乏大牛级别的,他们的影响力也对早期用户积累有很大帮助;运营做得非常好,在前期,很大一部分优秀的答案是运营人员自己写的,譬如一号员工都亲自上阵。What\u0026#39;s app、Kik Message——用户自发地传播,因为只有双方都装了该客户端,它才有用。微信——早期利用QQ邮箱的资源做推广,本身可以直接导入QQ的用户关系。IFTTT——邀请制,用户自发地传播。(应用本身非常有吸引力,ifttt开始注册的几天,Twitter上发邀请、求邀请的应接不暇) Foursquare——与Twitter和Facebook同步消息,用户在使用的过程中,不知不觉为新产品做推广。(在官网可以看到它通过Facebook登陆的按钮比用Email注册的按钮大很多)蘑菇街——早期用户来自更早的一个购物分享网站,严格清理卖家用户,维护社区氛围。逛——有一个专门的挑选商品的团队,据创始人说,他制定挑东西的标准是,你选的必须是你想买的。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总结出:1.产品必须足够吸引人,不管是赢在UI还是功能还是创意...2.没有困难,制造困难也要上。还没用户生成内容,先自己生成内容。3.前期运营工作非常需要下功夫。4.借鸡生蛋。既然是基于社交关系的应用,如果自身不具备生成一个单独的社交体系的潜能,那就使用现有的社交体系,不管是Facebook,Twitter,Gmail,OpenID,还是新浪微博、QQ、豆瓣。敲完上面的,AppFlow下载完了(我是有多恨iTunes和抽风的窄带)。AppFlow一打开就被它的UI吸引了,采用Path+Metro的设计,动画效果漂亮且恰到好处。不登陆的时候,是Robot身份,可以看到编辑推选的App,用Twitter账户登陆后可看到朋友的推荐。ps.当初用Path也是因为被Path2.0的UI所吸引,有朋友在上面玩,于是也经常使用。(Path1.0只进去注册了个账号,完全没印象了)
■网友
一开始得把你的平台推广出去。然后内容要吸引人,留住人
■网友
通过平台推广,与豌豆荚、360、91这些聚集平台进行商务合作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