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评价 Google 的新群组产品 Spaces?

只要打开链接,谁都可以加入进来,相对开放或者说私密性较差。可以和山南海北的人临时凑到一起讨论感兴趣的内容。目前问题就是你随便加一两个热闹点的群手机上或者chrome上消息提示就变得神烦。设定里只能全开全关,似乎不适合同时进入太多的群,内容会无法消化。目前还没想到在哪些条件下更适合使用spaces,由于其随意性很大,似乎不适合产生非常严肃的干货类讨论。看着更像一个随进随出,停停走走穿梭于各类群组的使用方式。
■网友
Google Spaces 发布
2016 年 5 月 16 日,Google 发布 Spaces,在他们的博客上(https://googleblog.blogspot.hk/2016/05/introducing-spaces-tool-for-small-group.html)发表了一篇 Spaces 的简介。
Spaces 的出现,是为了解决群组共享里的困扰:
经常需要在不同 APP 间拷贝粘贴链接;群聊经常跑题;在你需要的时候,群聊里有价值的信息最终往往找不到。在 Spaces 里,可以就在 APP 里简单快速地分享文章、视频、图片。带着 Google 的加成,Spaces 里的搜索也很牛。Google Spaces 的亮点
几天的简单体验,我觉得 Google Spaces 的亮点在于:
随处可见:在 Google 系列的 Web APP 顶栏右侧,随时会冒出 Spaces 的通知消息来,这比较容易将用户召唤进 Spaces 里;在 APP 里分享,无需切换应用:发任何东西都是基于内置的 Chrome 快速搜索、分享。不需要在多个应用里切换;内容随时可以找到:无可非议地,在 Spaces 里说的内容、发的图片或视频,在这里都能最精准地被搜索。Google Spaces 交互上的一些优点
随手记录了几个:
足够简洁漂亮的贴纸一键创建 Space添加链接时的交互很自然,无需跳出 APP圈子内容为空时显示「让 Google 协助你创建第一条信息」圈子成员为空时显示「通过以下方式邀请……」,点击后,iOS 直接拉起 Apple 的共享窗口Google Spaces 能火吗?
首先,在中国肯定没有任何机会。我估计普通小团队(尤其可能是松散团队)很难人人有能力无障碍访问国外网站,并且愿意忍受巨大的麻烦来用 Google Spaces。
那在国外有机会吗?说实话,我觉得悬,基于以下几个原因:
在社交产品上,Google 的纪录一向不太好,做一个关一个已经习惯了,用户的信任感都快丢光了;发布 Spaces 没几天后的 Google IO 上,Google 还推出了 Allo \u0026amp; Duo,多手互博,看得我眼花缭乱,不知道他们到底是在炫技,还是在做产品;国外聊天软件一样有群聊,Google 面对的是 Facebook(Messenger \u0026amp; WhatsApp)、Line、Telegram 这些对手。国内有类似 Google Spaces 的群组空间产品吗?
当然有,可以看看小密圈(http://www.xiaomiquan.com)。小密圈是小团队共享工具,以「分组朋友圈」的形式,让团队、社群可以安全分享文件和信息。用小密圈可以做公司与团队内部知识管理、产品对外的交流反馈社区、组建兴趣与同好社群等。
小密圈主要服务于企业和大 V,尽量优化他们的使用体验。在深度使用小密圈后,你或许会发现小密圈有一些隐藏很深但是很有意思的功能点。比如对链接的处理:
在其他 APP 里复制了一个链接后,打开小密圈,会自动提示你是否粘贴;贴进链接后,开始是个 URL,后台会自动识别页面主题,并把 URL 转换为主题文字;如果这个链接被删除了,点击 URL 前面的「链接」二字,可以看到小密圈还保存了链接的 HTML 缓存和图片缓存,再也不怕链接被和谐了。比如对转发到微信的处理:
圈主可以设置是否允许转发到微信和朋友圈;被转发到微信后,通过微信阅读过的人,都会被记录下来。比如对文件的处理:
允许上传 Office、WPS、PDF 等文档(朋友圈里可以没有这个待遇);在圈子里对文档做内容识别与聚类,圈内搜索的时候,也对文件内容进行全文搜索。国内已经有些人团队在用了——私密圈子比较多,公开圈子……有 Fenng 的小道消息圈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