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世豪』奥迪中国迎来“关键先生”安世豪二度空降接手转型硬课题( 二 )


在中国的经历 , 对安世豪来说相当具有挑战性 。 2004年 , 刚41岁的安世豪被派驻中国 , 负责进口车业务 。 这一年奥迪的进口车只有2000辆 。 安世豪并未接触到作为奥迪中国业务核心的国产车领域 。
2004年 , 在一汽-大众投产的奥迪车型只有奥迪A4和A6 , 两款车支撑起了奥迪全年在华6.4万辆的总销量 , 受中国车市低迷期影响 , 同比劲增0.8% 。 当年奥迪全球销量为78万辆 , 德国本土销量占到23.5万辆 。
但奥迪在中国的增长势头正在开启 , 2005年加长版车型奥迪A6L的上市打开了奥迪飞速增长的周期 , 从2004年的微增0.8%提升了同比9.6% 。
2006年 , 安世豪正式掌管一汽-大众奥迪销售业务 , 对中国这个潜力巨大的市场的首次接触 , 安世豪毫不掩饰自己的紧张 , 他在与经销商和媒体的首次见面中都谦和地呈现出“希望多多指教”的姿态 。
而低调的作风 , 并不妨碍安世豪高效推动奥迪变革的步伐 。 2006年 , 从年初一汽-大众宣布成立独立的奥迪事业部 , 获得销售、售后及财务上的主导权 , 到奥迪全线产品都已最新车型进入中国 , 再到统一国产和进口车型销售渠道 , “在中国一年干的活超过过去5年总和”的安世豪 , 以奥迪事业部第一任领导人的身份 , 在2006年推动奥迪上演了年销量增长60%的急行军 。
力推奥迪从公务车向私家车形象转变 , 是安世豪啃下的另一个“硬骨头” , 为改变七成以上用户已是私人的奥迪仍被局限于官车形象的认知错位 , 安世豪展开了空前的品牌营销 , 强调奥迪品牌被忽略的包容、时尚的内涵 。 这也为奥迪快速打开私人市场的上升通道起到重要作用 。
从2005年到2007年两年间 , 奥迪在华销量从58000辆飙升至100000辆 , 中国成为奥迪最大的海外市场 , 奥迪也在2007年成为全球盈利能力最强的汽车企业之一 。 2008年 , 在金融危机形势下 , 奥迪全球销量突破100万辆 , 其中每8辆车就有一辆是在中国卖出 。
虽然与12年前相比 , 如今奥迪在华规模早已“换了天地” 。 但领先豪车阵营的目标 , 以及加强品牌建设的思路却依然是战略重心 。 更重要的是 , 安世豪在中国从零起步的过程 , 在为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的同时 , 也为其在奥迪稳定的渠道体系内奠定了一定的沟通基础 。
而除了在一汽-大众的经验和基础 , 安世豪在担任斯柯达品牌市场与销售董事一职时 , 与上汽集团也有直接合作经历 。 这使得其在协调奥迪两大合作伙伴关系上有着独到的优势 。 而从2016年奥迪决意在中国加大投资力度开始 , 奥迪在华高层已经两度履新 , 以推动转型过渡期的调整 。 2020年 , 新合资项目和奥迪在华渠道整合的推进将进入关键期 。 很显然 , 奥迪需要一个“老手”来处理和协调这些复杂的关系 , 但又需要此人对中国有一定的经验 。 在奥迪中国经销商和媒体中都有着较好口碑的安世豪自然是最佳人选 。
奥迪在华转型的关键先生
4月1日要上任的不仅仅是安世豪一人 , 现年50岁的Markus Duesmann也将在这一天接替伯蓝·绍特正式出任奥迪汽车股份公司管理董事会主席兼CEO , 同时成为大众汽车集团管理委员会成员 , 任大众集团研发董事 。
2月28日 , 大众集团在发布2019年财报的同时 , 发布了“大众汽车集团进一步加强奥迪品牌的战略地位”的决定 。 宣布为达到这一目标 , 奥迪新任CEO Duesmann将全权领导大众集团的相关研发工作 , 力求迅速占据技术领先地位 。
【『安世豪』奥迪中国迎来“关键先生”安世豪二度空降接手转型硬课题】『安世豪』奥迪中国迎来“关键先生”安世豪二度空降接手转型硬课题
本文图片

此外 , 英戈尔施塔特将成为集团全新独立业务部门“Car.Software”(汽车软件开发部门)部门的组织架构核心 。 该部门在今年1月1日正式运转 , 目标是到2025年将大众车型上自主开发的汽车软件比例提升到至少60% 。 同时 , 为了使管理更行之有效 , 大众汽车集团计划收购奥迪品牌0.36%的自由流通股份 , 从而100%持股奥迪 。


推荐阅读